陶 金 | |||||
|
|||||
陶金(1916~1986)
原名秉钧,1916年1月22日出生于苏州老阊门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陶金四岁时随家迁居北平,五岁开始读书。他从小喜爱文艺、体育和美术。曾在北平京华美专和艺术师范就学,既学美术又攻音乐。后来同时报考了杭州笕桥航空军官学校和山东民众教育馆戏剧训练班,都被录取了。陶金最终选择了后者,决定从事文艺,把学名陶秉钧改为陶金,于1934年1月,到山东民众教育馆戏剧训班去学习戏剧,毅然走上了艺术生活的道路。1934年冬,陶金因父亲逝世而离开了山东民教馆戏剧班,回北平参加当时正在北平演出的中国第一个职业剧团——中国旅行剧团。他在中国旅行剧团先后同演员唐若青、白杨、舒绣文、蓝马、章曼苹等一起演出了《少奶奶的扇子》、《茶花女》、《复活》、《雷雨》、《日出》等活剧。1936年陶金投入影界,加入上海天一影片公司。主演《黄浦江边》、《女同学》和《杨柳村》3部电影后,因不满意粗制滥造退出了“天一”,转到“左联”领导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实验团,和赵丹、舒绣文,顾而已,沙蒙,魏鹤龄、吕班、王苹、舒强等同台演出了《大雷雨》、《太平天国》、《武则天》、《铸情》等话剧。1937年,陶金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演剧宣传队第四队,深入内地,巡回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回春之曲》、《三江好》、《毒药》等剧。同年11月在武汉恢复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入川演出了《民族万岁》、《最后的胜利》、《塞上风云》、《夜光杯》、《阿Q正传》、《自由魂》、《群魔乱舞》、《凤凰城》等五十多个剧目。1945年抗战胜利,毛主席赴重庆参加国共和谈。陶金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的接见。1946年,他回到了上海,加入了当时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昆仑影业公司,先后主演了《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两部影片,他以朴素、细腻、真实、自然的表演,成功的塑造了青年音乐家高礼彬和由积极抗战到走向腐化堕落的张忠良这两个艺术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热烈的欢迎和舆论界的珍视。其后,他又在上海国泰影业公司参加了影片《凶手》的拍摄。1948年因“昆仑”经济困难,陶金与同人一起到了香港。在香港,他先后在永华影业公司、长城影业公司参加了影片《山河泪》、《火葬》、《海誓》、《血海仇》的拍摄,并首次在大光明影业公司自己编、导、演《诗礼传家》。在此期间,陶金还和香港的进步同人一起,参加了郭沫若和夏衍领导的读书会,学习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和马列主义的有关理论。 1951年陶金随大光明影业公司搬迁上海,满腔热情地投入社会主义电影的建设事业。解放后,他在上海各电影制片厂先后导演和演出的故事片有:《和平鸽》、《方珍珠》、《斩断魔爪》、《宋景诗》、《苗家儿女》、《热浪奔腾》和《护士日记》,并改编、导演了戏曲片《十五贯》。其中以《护士日记》和《十五贯》较为成功,获得了社会的热烈赞扬。1959年,武汉电影制片厂成立,他抱着支援新厂的决心,到武影编导了《二度梅》、《革命风暴战胜龙卷风》、《留住汉宫春》等影片,并导演了话剧《北大荒人》。1962年,武影和珠江电影制片厂合并,他到了广州。在珠影,他先后导演过《山村新曲》、《欢乐的儿童》、《斗鲨》和《两姐妹》以及戏曲片《齐上求将》、《西园记》等影片。1981年,陶金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和洛杉矶举行的国际电影节,得到外国影评家和观众的好评。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