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

发布时间:2014-07-24 浏览次数:3299次
顾颉刚(1893—1980)
    1893年5月8日出生于江苏苏州市临顿路悬桥巷顾家花园。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08年进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1913年考取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留校,以助教名义任图书馆编目。 1922年在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与王钟麒(伯祥)合 编《新学制本国史教科书》,与叶圣陶合编《新学制国 语教科书》。1924年回北京大学,任研究所国学门助教, 先后编辑《国学季刊》、《歌谣周刊》、《北京大学研 究所国学门周刊》。1926年以后,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震旦等大学和社会教育学院、诚明文学院、上海学院教授,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职。20年代,顾颉刚高揭疑古思想的旗帜,提出了有名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在考订古代史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外学术界所瞩目。1954年,顾颉刚任中国科学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校点工作。1980年12月5日因脑溢血逝世。顾颉刚曾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委员,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四届中央委员,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
顾颉刚一生著述丰富,主要著有《古史辨》、《中国疆域沿革史》、《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原名 《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吴歌甲集》、《苏州史志笔记》、《西北考察日记》、《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顾颉刚选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