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抗美援朝老兵说|姜天龙 | |||||
|
|||||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仅有浴血拼搏的前线战士,也有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医疗兵。 姜天龙,1946年入伍,参与大小战役数十场,曾立三等功9次,二等功1次,功勋卓著,救护的伤员不计其数。 1946年的6月7号,我还记得第一次打仗,伤员来了就开始收伤员,开始包扎。心里开始有点怕,第一次见这么多伤员,有打了胳膊的,打了头的,打了肚的。那队长就说你不要怕,就告诉我怎么包的。这样子,慢慢慢慢就学会了。学会了以后,然后我自己开始执行任务了。 1950年,21岁的姜天龙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抗美援朝的艰苦作战。 重伤员都是打了头部的,打了胸部的,打了腹部的,打了腿的,都是特重的不能动的。最困难的就是伤员的保暖问题,没有办法,那朝鲜是零下40度,老百姓的房子全炸了,我们就是搭一个小棚棚,这些伤员分开,呆里头。你白天不能烧火,晚上么,你更不能烧火,这怎么办?所以我们就是把那个地挖个洞,挖个洞顶上弄点木头,架上石头,再把那个石头烧热了,然后就用那些伤员的血衣包起来,给伤员,一个一个给他们取暖。 一个人站岗,一个人在那烧,再一个人就是负责看伤员,飞机来了,就赶紧的把那个东西盖住,有灯光的地方,有冒烟的地方肯定有人,飞机就下来轰炸,在我们一共是处理了45个重伤员,没有一个出事的,都好了,最后战役结束了以后,就给我评了战地二等功。 1953年,姜天龙暂别战争的纷乱,告假回家,刚下车就遇见了自己的父亲。 我父亲问我:“解放军同志,那还有当兵的下车了没有?”我一看是我父亲, 我一下就认出了,他说“我们家也有个当兵的,他说他要回来”,我说我就是啊。他看看我,“不是的,我们儿子走的时候也一点点,没你(这么大)”。他不相信,他又走了,到车站去了,我就往家走,到家门口了,看到我母亲了,她说,你是谁呀?我说我是你儿子呀。我母亲就哭了。那么刚进去,看到我父亲也回来了,我父亲对我母亲说“没来呀,没接到儿子。”她说“这不在这儿来了,你看吧。”我父亲看着我,第一句话就问我,“你还有家吗?”我说“有,这就是我的家。” 战争的阴霾烙印心中。姜天龙忘不了那些曾经并肩的战友,这是他的记忆,也是中华民族的记忆。 退休之后啊,说句老实话,我现在确实的是有点内疚,就想那时候和我一起的,多少人牺牲了,他们什么都没有,我们现在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国家、党对我们的关怀。 我们现在有家了,他们什么都没有啊。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就在那儿,到现在70多年了,谁晓得他们,他在哪了,找得着他吗?朝鲜不是有个烈士陵园吗,名字是有烈士陵园,事实在里面有多少烈士?烈士回不来了。所以,我感觉就是现在的青年不要忘记现在生活怎么来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坚强的军队,就没有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