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吴江人著书立说论述公用事业在抗战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5-08-14 浏览次数:73次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领下,中国军队在前线英勇抗击日军,全国各族人民、各界人士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抗战小丛书”,宣传抗战时期国民应有之知识技能,以及各行各业在抗战中应发挥的作用。其中《抗战与公用事业》一书是研究抗战时期公用事业作用的绝佳材料。

《抗战与公用事业》的作者徐佩璜(1888-1973),江苏吴江人。他是首批庚款留美生,1914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927年下半年起,徐佩璜进入上海特别市政府工作,先后担任农工商局第四科科长,社会局第二科科长、技正,上海特别市参事会参事,教育局局长。

徐佩璜之所以要写《抗战与公用事业》,一方面是他熟悉公用事业,深知公用事业是维持城市运转、保障民生和支持抗战的基础。1932年底至1937年上海沦陷期间,徐佩璜担任五年的上海市公用局局长,他对上海的给水、电气、交通、煤气、电话等公用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另一方面,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徐佩璜亲眼见证了公用事业的重要作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驻军,上海市只有少量保安部队。1937年8月11日,日军开始向上海增派兵力,大战在即,但我国在上海兵力薄弱,防卫能力极差幸亏上海附近交通便利,除京沪、沪杭两条铁路之外,西面通常熟苏州、无锡,南面到嘉兴、杭州都有公路,所以我国能在八一三前夕通过火车、汽车调到大量正规军队。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而交通等公用事业的作用功不可没。

《抗战与公用事业》分总论、自来水、电气和交通四个部分。在总论中,徐佩璜介绍了公用事业的性质公用事业制度,重点阐述公用事业在抗战中的地位。徐佩璜认为,抗战期间,只有国家的利益,只有整个的公用事业,决不能再分民营与营业,应在一个统机关之下,整合各地的公用事业,提高资源利用,减少能源浪费,向军用倾斜。事实上,早在1936年国民政府对上海的汽车资源进行统制,当时上海市汽车总队队长由公用局局长徐佩璜担任。他负责对市的汽车机械工、装配工等五项进行考验,为上海市汽车队的编组及战时汽车修理人员的征用奠定了基础。

自来水部分徐佩璜论述了自来水在抗战期间的重要性。一是消防需要。敌人对城市轰炸,经常发生火灾,扑灭火患,离不开自来水二是饮用需要。虽然中国人常饮用天然水,但战时,敌人很容易在天然水里投放毒药,故应多备自来水。三是工业需要。抗战期间,工厂加紧生产,用水很多。因此,抗战期间水的需求必须维持良好供给,以免影响军事。如何保证抗战时期的自来水供给,徐佩璜提出,最起码的是维持供给不断。因为破坏自来水供给是敌人的重大目标。为此,一要保护水源随时修理破损水管。二要准备发电设备在电厂停电时不致供水中断。三要水厂互通水管,各水厂可以供水,不致水荒此外,应多凿自流井如果水厂被毁,自流井就能发挥供水作用

在电气部分徐佩璜认为,全面抗战时期一切军需用品以及人民必要的日用品,必须积极制造,大量生产充实抗战力量。电气是一切工业的原动力气一停,生产,不能支持战局。怎样保证抗战期间的电气供给,徐佩璜提出,一是布置适当的电网。各电厂包括工厂自备发电机的,可以互通电流。二是随时修理电气线路。三是贮备燃料。四是供电。缩短供给时间限制居民消费,保证工厂用电和军事需求。

在交通部分,徐佩璜指出,交通在军事上有极大的效用,例如调动军队、运输军需、传递消息以及救护伤兵等都靠灵便迅速的交通。抗战时期,由于各方对于交通的需要骤然增加而车辆数目不成正比例增加,于是交通供给发生困难。对此,徐佩璜认为,首先要各种交通器具,由一个机关全面负责调度;其次加强管理,交通组织多聘干练专门人才;第三贮备燃料;第四保护好车厂、船坞、机库等;最后是开设交通器具修理厂。车辆一经损坏,立即修理。

作为公用事业的行业管理者,徐佩璜希望通过该书总结公用事业在战时的运作保障措施,向公众和相关部门强调公用事业在抗战中的重要性,呼吁各方支持维护公用设施,共同应对战争困难,凝聚抗战力量。《抗战与公用事业》对抗战期间公用事业的具体运营提出了可操作性建议开创了中国战时公用事业研究的先河。该书的出版,长期抗战提供对策与参考增强了民众对抗战的理解与支持,促进了社会各界参与公用事业建设的积极性。

(王林弟)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