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北庄粉青”进京展览的历史印迹

发布时间:2025-07-11 浏览次数:14次

苏州市相城区黄桥街道北庄村,地处虎丘北麓,旧称北庄基,历史上南临长荡,占长荡大半水面,以内塘养殖著称。此后长荡曾改名为三角嘴湿地。1978年,受国家农林渔业部邀请,在北京第三届全国农业展览馆专设北庄村青鱼养殖展览,展出时间长达四年。为此村里曾派专人常驻北京,宣传介绍北庄青鱼养殖技术,“庄基粉青”从此名扬全国。而今,鱼塘已退渔还湿,建成苏州虎丘湿地公园,北庄村也整体搬迁,曾经辉煌的渔业文化已成为老一辈人心中的记忆。甲辰龙年,我受邀主编江苏省名镇名村志《北庄村志》,为追寻这段历史印迹,专程赴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查询档案资料,实地考证相关细节。

千年渔村

北庄村相传始于汉代。汉武帝时,沈、葛、金三姓先民来到长荡,见此地水草丰美,水源充沛,是捕鱼、养鱼的绝佳处,于是结庐荒滩。后亲朋接踵而至,渐成村落。

南宋绍熙三年(1192),范成大《吴郡志》记载“长洲之长荡、黄天荡之类,皆积水而不耕之田也。其水之深不过五尺,浅者可二三尺。其间尚有古岸隐见水中,俗谓之老岸。”南宋绍定二年(1229),知府李寿朋刻《平江图》,在西北角虎丘北侧,赫然可见“长荡”。由此可见,虎丘北麓的这片水域远在宋代即以长荡冠名。

明代沈周赋诗《过长荡》,并图一幅,诗情画意般的长荡从此名扬江南。

清顺治十七年(1660),北庄村长荡边竖起《奉旨遵宪蠲免渔课永禁泥草私税》碑,最早记载了北庄村民内塘养鱼的事迹。道光年顾禄在《清嘉录》载“今长洲境北庄基、南庄基鱼荡尤多”,同时有介绍北庄基养殖的“起荡鱼”一节。在《桐桥倚棹录》也有“鱼市”一节,介绍北庄基村民到虎丘山门码头卖鱼的情景。光绪七年(1881),元和县令李超琼在北庄基竖《奉宪勒石永禁碑》,判决北庄基与黄天荡之间村民因打捞水草引起的纠纷。清末北庄基保留的《鱼鳞册》,完整记录了当年长荡中围湖的鱼塘,共计296个,面积达1400亩,其中大部分鱼塘名称历经百年,一直延续到2006年退渔还湿。

民国时期,北庄村养殖的青鱼肉质鲜美,远超历史上“乌青、草青”,创出了“北庄粉青”的名号。1930年出版的《吴县社会调查统计》记载,当年吴县第六区(北庄基属于第六区管辖)养殖青鱼,经过过池、水洩、网捕几个步骤,全年产青鱼约三千余担,每斤约卖五角钱。这些青鱼长荡占了大半,北庄基又占长荡的大半,青鱼养殖已遍及北庄村家家户户。1933年民国《吴县志》不仅高度评价了当地养鱼的成就,还详细记载了不少养鱼的方法。“介于阊齐二门之南北庄基,均以畜鱼为业。其畜之也有池;养之也有道;食之也有时。鱼有巨细以池之大小位置之;时有寒暖,视水之清浊调和之;食有精粗,审鱼之种类饲养之;防其飞去,置神以守之。固其堤岸,植柳以卫之。由小以至大,经年而累月,极费心力。及其出而置诸市廛,其利倍蓰。陶朱公所谓水蓄第一也。”“风俗占,青鱼喷浪,天必大风。按今荡鱼以此为最美,腹中肠藏亦美,远胜于鲤。” 

再续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北庄村养鱼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率先总结出了“八字养鱼经”“四改养殖法”等经验,被选作教科书内容。1959年上海水产学院编撰的《池塘养鱼学讲义》曾记载“江苏省苏州北庄基,养青鱼有丰富经验。成活率达80%”,另外还介绍了北庄基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探索“穷养鱼”的事迹。

1957年《吴县报》报道,北庄基新华二社(高级社)养鱼亩产1055斤,获得大丰收,社长周小男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当年2月周小男赴北京出席全国农业劳模代表会议,在怀仁堂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吴县报》以《第一次上北京》连载了周小男进京的事迹。12月,副社长唐阿土代表集体赴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受到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4年开始,截止1986年,北庄村先后有42位养鱼村民被全国各地水产研究所、养殖场聘为技术顾问。其中,1954年村民蒋士明被上海水产学院聘为技术顾问,1958年他曾指导学生利用上海南翔废弃的河道改造成三十多亩鱼塘。此后,蒋士明从一位普通渔民成长为上海水产学院技术讲师。

1993年《吴县志》编纂发行,将北庄鱼塘与水乡春色、太湖风光并列为吴县三大风光照片之一。

进京养鱼

全国农业展览馆是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同时在其中建成了三座品字形布局的永久水产展览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式确定了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方针,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一年,第三届全国农业展览会开幕,共分为大寨、学大寨、水利、农机、科技、畜牧、水产、农垦、沼气九个馆。水产馆左侧为淡水馆,右侧为海洋馆,中间活鱼馆。“北庄粉青”的养殖展览就位于活鱼馆中。 

据全国农业展览馆档案《活鱼展览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二年展品说明和申报经费的函》显示,当年由江苏省吴县水产局承办了淡水馆序厅“淡水鱼类生态布景箱”、展厅“太湖淡水鱼类”展板介绍、以及活鱼馆“北庄粉青”的养殖展览。为此,吴县水产局精心筹划,选中了20岁的黄桥姑娘张玉珍为淡水馆讲解员,北庄基葛祥男、葛天民等为活鱼馆青鱼的养殖师傅。

据张玉珍回忆,由于她常年担任黄桥公社文艺宣传队报幕员,普通话较标准,故被选为讲解员。1978年12月底,由吴县水产局副局长唐继权带队赴京。此后,张玉珍在水产馆馆长鲍光,以及指导老师梁祥云和刘宏娣辅导下,从事讲解工作,前后历时4年,1982年返回苏州。张玉珍说,当时她在淡水馆讲解,主要是进门的序厅,介绍淡水鱼类的基本情况。其次还要到展馆内,介绍太湖水产资源展板。印象最深的是,在展板上悬挂了一条硕大的青鱼标本。

葛祥男、葛天民等人则开创了室内水族箱养殖青鱼的先例。无论规模、水深、水质、投喂、空气等,与室外天然鱼塘有天壤之别。为此葛祥男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四年时间同时养殖展出了“条丝”“过池”“成鱼”不同鱼龄段青鱼,为到北京参观的全国各地领导和同行介绍青鱼养殖的经验和方法。

据全国农业展览馆档案资料记载,当年活鱼馆共展出养鱼箱52个,青鱼作为淡水鱼类的当家花旦名列第一。无论是淡水馆门前的雕塑,还是活鱼馆墙上的图案,也都以青鱼作为主要元素。据《全国水产展览情况简报》显示,当年观众参观活鱼展览后,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和热烈的赞扬,认为实物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反映了我国水域辽阔和资源丰富。同时对于52个养鱼箱玻璃透明度不高、玻璃上有水汽、看不清楚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岁月尘封,亲历者或离世、或迁居外地,47年前的往事已淡出人们的记忆。为还原真实历史,《北庄村志》编纂人开启追寻之旅。一部《北庄村志》,半部苏州养鱼发展史。时代奔涌,北庄人未囿于“渔舟欸乃”的旧梦。当生态文明的号角吹响,北庄人毅然退渔还湿,让千亩鱼塘重归鹭鸟翩跹的湿地公园,村民们在新居也找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

(任亚峰)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