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拾忆:古市巷菜场买小菜去 | |||||
|
|||||
“李家姆妈,倷早哇!是买小菜去呀?” “哦,黄师母呀,倷小菜都已经买转来哉,还是倷早哇!是去古市巷小菜场买的吧?我也想去买点油豆腐呢。” “是啊是啊,我是买的黄豆芽,要早点去的,你去买油豆腐还是来得及的。” 以上还是早年邻居大嫂们于晨间的对话。那时,我尚居住在古城区的弄堂里,晨光熹微时,经常能耳闻目睹邻里那些“买汰烧”之间相互打招呼的闲话。 对于伲苏州人来说,一日三餐用于过饭(又叫“下饭”,见《苏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的不论是荤腥还是蔬菜,统统都名之曰“小菜”。售卖这些生鲜菜蔬的场所,自然也就被称之为“小菜场”了。那年头,姑苏古城的主妇们早晨出门的第一件事体就是跑小菜场,小家庭一天的生计操持就是从此开始的。 岁月的变迁,今日那些菜场都被改名为农贸市场、有机菜场等等名称,但万变不离其宗:在伲苏州人的口里都是一律被唤作“小菜场”的,且大有被一代代传下去的趋势。从每天总是你拥我挤的、熙熙攘攘的小菜场便可窥见一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家就居住在北寺塔下面一条呒啥名气的“石塘桥弄”里。当年,若买一般的荤素小菜,就去山门口西面即桃花坞大街之东梢头,这里有一块类似于今日小广场般的空地,自然就成了小商小贩摆摊卖菜的场所。空地之南北两边(即桃花坞大街两边),既有大饼油条店、糖果烟纸店和水果理发店,也有修车补胎铺、米面粮油店和火油煤球店,非常的喧嚣热闹,其也是我们小孩子爱去轧闹猛的地方。 然而在那个年代,无论是鸡鸭鱼肉蛋之类的荤菜,还是百叶素鸡豆腐黄豆芽等豆制品,都必须要凭票券才能购买的,最好是到供应品种齐全的正规菜场去。在我们那一带,非“古市巷菜场”莫属。古市巷菜场坐落在装驾桥巷西首与古市巷西首之间一块区域,营业面积少说也有两千多平方米,几乎天天是热热闹闹的,毕竟方圆一二里内的居民,首选就是这家菜场。古市巷,原来是皮市街口以西至人民路口的一条东西横巷。皮市街口以东至临顿路口,当年名曰“西白塔子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古城街坊改造,古市巷与西白塔子巷合并,统称曰“白塔西路”。其东之相对的东白塔子巷,就称为“白塔东路”了。 那时货源稀少,即使你票券齐备,还得排队,尤其是到了年节关口,更是拥挤。大清早一眼扫进去,就能瞧见好几条弯弯曲曲见首不见尾的“长龙”。无论男女老少处身其中,不是前胸贴后背难以喘气,就是你推我搡还插队、起争吵。你若想买几样票券的菜,就得去排几次这样的长队,可又分身乏术,那些砖头石块啦、破菜篮子、坏畚箕啦等就轮番上场,都是能替你占位排队的呢。记得有一年的寒假,与弟弟起了个大早去买黄豆芽(那时,一张豆制品票的黄豆芽,可以买两张的量,所以黄豆芽总是紧俏货),四点还没到赶到古市巷菜场,蜿蜒曲折的队伍已足足有百十余米。原来人家隔夜早将砖头、石块、破竹篮、破盆子摆排在那里了。刚刚大天白亮时,还没轮到我们已经卖光了,兄弟俩就像被曝晒的茄秧似的蔫头耷脑地回转了家门。 “文革”时期,古市巷菜场被改名为“朝阳菜场”,倒也比较符合这座菜场坐西朝东之实际。后来因为古市巷撤销合并,菜场便没有再改回原名的必要了。不过,如我等老居民还是习惯地称呼它的老名号——“古市巷菜场”。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集贸市场及商场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朝阳菜场的营业面积都被挤占了去,已不再是小家庭主妇们的首选小菜场了。 其实,无论是凭票买菜又非常拮据的年代,还是菜品丰富又充足的今日,小菜场总是伲苏州古城人家主妇、主男们跑得最勤勉的场所。毕竟,他们一天中的社交生活就是从一大早跑小菜场开始的。年轻时羞于在小菜场抛头露面的我,现如今老了老了,倒热衷于进小菜场里去与小菜摊贩们混个脸熟。小菜场就像是一扇能寻觅人情世故、观察世相百态的窗口,惟有如此挨近底层百姓日常的社交与生活,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然的、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息呵! (朱赓荪)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