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历史长河中,触摸城市记忆 | |||||
|
|||||
一份档案就是一份记忆,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档案馆是城市发展的记忆,是历史文化的积累,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历史的真凭实据,一份份档案中蕴含着我们了解过去、服务现在、启迪未来的宝贵财富。 常熟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经济富庶的“江南福地”,从常熟市档案馆的馆藏中,也能看出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崇文重教、底蕴深厚、钟灵毓秀、俊彦辈出的特质。 穿越朝代更迭,延续城市文脉 1984年10月21日的《常熟市报》刊载报道,城郊乡宝岩村农民周关全家中保存有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的“周氏诰敕”。这份“诰敕”全长2.6米,宽0.3米,云天织锦卷头有双龙图案,内容是明武宗加封常熟人、工部主事周炯之父周木为“中大夫”、周炯之母为“淑人”的绢质诰命,实际上是一份父母因儿子为官出色而获得皇帝给的嘉奖令。自唐至清,常熟科举兴盛,涌现了8位状元,486名进士,这份“周氏诰敕”也是常熟人才辈出的一项有力佐证。 这份诰命上,还有同治和光绪两代帝师、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翁同龢长达1.8米的题跋,续于“诰敕”之后,十分罕见。自受封以来,“周氏诰敕”一直保存在周氏后人手中直到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传到了目不识丁的农夫周三大手上。城中地主周奎香得知这幅“辟火古锦”,想以一石白米骗取周三大手中保存的“诰敕”。此时翁同稣正因辅佐光绪皇帝新政,被慈禧太后削籍返乡,于是周三大立刻向翁同龢寻求帮助。翁同龢对乡间先贤周氏的情况非常熟悉,对周奎香巧取豪夺的行径愤怒不已,更为周三大守护祖传遗物的行为感动,当他看到这份“明代诰敕”后,连忙命人修裱、装盒,在“诰敕”之后用宣纸写下题跋,介绍了周家父子生平及写题跋的缘由,然后交付周三大,嘱咐他务必代代相传、妥善保管。 看到这则报道后,常熟市档案馆立刻与报社取得了联系,摄影记者向档案馆提供了5张“诰敕”的照片,档案馆人员细读之后感到其收藏价值很高,当即前往周家征集。征集过程中,恰好省档案局征集部主任来常熟调研,当他了解到征集“诰敕”在经费上存在一定困难时,十分重视,不久便解决了经费问题,使“诰敕”及时进馆,原件由省档案馆保存,同时给常熟市档案馆提供了精制的仿真件。 这份明代的“周氏诰命”原件品相完好精美,内容穿越朝代更迭,与晚清翁同龢的题跋隔空邂逅,不仅体现翁同龢自然性情、睦乃四邻、刚正不阿的个性,也能看到常熟文脉传承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档案价值。 2023年,常熟市档案馆拍摄了“周氏诰敕”的宣传片,名为《翁氏家族与周氏诰命的不解之缘》,影片以情景还原的方式,讲述了翁同龢为这幅诰命进行题跋的故事,同时介绍了这幅诰命的具体内容。作为《虞城读档 解密典藏》系列档案专题片的第一集,在2023年的国际档案日启动仪式上首发后广受好评,并获得省档案文化精品二等奖。 逛档案馆,看百年前的“新鲜事” 对于不少现代人来说,打开报纸或手机新闻客户端,了解一下每天发生的“新鲜事”,是一件非常稀松平常的事,但如果想要了解百年前的“新鲜事”,该怎么办呢? 在常熟市档案馆,就有这样一批档案,可以让参观者了解百年前常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就是20世纪80年代,由常熟市公安局统一移交给市档案馆保存的110种民国时期的常熟老报纸。 20世纪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各种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常熟市档案馆藏有7248张老报纸,这批报纸占同期常熟出版报纸种类的70%以上,在一个县域内,有多达百余种的各类报纸发行,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也属罕见。 这批老报纸,从1910年至1949年连续报道了常熟地区的社会动态和乡情市况,详实记载了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报道包罗万象,涵盖时政新闻、商贸经济、各业发展、文教医卫、民生百态等等,弥补了晚清、民国文书档案之不足,成为研究我国地方新闻发展史和晚清、民国史在江南的缩影以及常熟地方编史修志的重要历史资料和珍贵档案。 常熟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档案收藏之初,报纸中部分存在破损情况,为此市档案馆在20世纪90年代对其进行了修复整理工作。2004年前后,又对所有报纸进行缩微拍摄以及全文扫描,完成了数字化收藏,目前这批数字化后的报纸作为开放档案,可供参观者在常熟市档案馆阅档大厅自由查阅。 2010年2月,该批报纸以“晚清、民国时期百种常熟地方报纸”之名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国家档案局至今只发布过五批共197种入选名单,可见业内对这批档案价值的认可和肯定。 为了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批老报刊,2007年,常熟市档案馆曾公开出版书籍《常熟老报刊》,全面介绍了这110种报纸的总体情况,包括创办人、创办时间、报馆馆址、印刷单位、报纸所设栏目及其特点等,同时也刊载了一些发刊词、开场白以及老报人的回忆文章等,该书获中国档案学会第六次档案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档案编研成果一等奖。2015年,市档案馆又公开出版书籍《民国报纸 记忆常熟》,以摘编实录的形式,收录了这批老报纸上关于常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俗、时事、琐闻的各种报道、评论以及文学作品243篇,该书又获得江苏省档案编研成果一等奖。 打破时空桎梏,传承城市记忆, 常熟市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6月,6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一代代档案人的共同努力,馆库设施不断完善、馆藏资源日益丰富、档案开发硕果累累、档案服务不断创新、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这里传承着常熟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基因,也记录着常熟人民探索前行的光辉印记。 截至2023年底,常熟市档案馆共有馆藏全宗383个,65.01万卷、44.58万件,资料2.48万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常熟各党、政、群机关形成的档案是馆藏的主体,其他专门档案有会计、统计、审计、公证、诉讼、新闻、教学、户籍、婚姻、普查、名人、碑拓、出版物等;科技档案有基建、设备、产品、科研等;实物档案有印章、外交礼品、国家级荣誉奖牌、各种徽章、书画、碑拓等;还有一定数量的照片、声像等特殊载体档案,基本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结构较为合理的馆藏体系。这些档案虽年代较近,但数量大、涉及的机构多,档案内容也较为系统完整,真实地记录了常熟70余年来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的轨迹。其中婚姻、下乡知青、建房、独生子女、人事任免、退役军人等方面的档案,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使用率高,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社会效益都很显著。 此外,70多位常熟籍名人档案,是常熟市档案馆的又一特色,也是进行人文研究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史料和乡土教材;萧楚女给友人陈景福的明信片、宋庆龄为常熟少年之家题词题字两件历史档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入选了“江苏省百件红色珍档名录”;其他馆藏中,反映常熟风土人情的老照片,被社会各界反复利用和研究。 为了更好地保存档案,2018年10月投入使用的常熟市档案馆新馆在近10000平方米的档案库房内配备了温湿度自测量设备,档案库房、服务器机房、业务技术用房均采用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并配有包括风淋和消毒室在内的专门消毒杀虫、除菌和除尘的设备设施,库房内还安装了1100立方档案电子密集架,用于存放纸质档案。近年来,常熟市档案馆利用移动硬盘、蓝光盘匣等多种介质对档案数据进行离线备份、异地备份,特设防磁柜远离强电磁场、强振动源、强噪声源等安全隐患,确保各类馆藏档案安全无忧,馆藏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率达99.95%,照片、声像档案数字化率达100%。 常熟市档案馆发挥档案资源的独特优势,开启了档案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实践,以档案守护文化根脉,以文化赋能档案价值。聚焦重大主题,编纂出版了《红色记忆——中共常熟百年档案图集》《福地华章——常熟撤县设市40年发展图志》等书籍,线上线下融合举办了“喜迎二十大 档案颂辉煌——中共常熟百年档案图片展”“逐梦四十载 福地谱华章——常熟撤县设市40周年图片展”等系列展览。为了推动红色档案“走出去”,档案馆在北京理工大学举办了“红色传奇——李强革命历程展”和专题讲座。为了生动讲述“档案里的常熟故事”,档案馆制作了系列档案专题片《虞城读档 解密典藏》。 在展览的同时,位于常熟市档案馆二楼的常熟市城市展示馆挖掘各类馆藏资源,举办书画、摄影、方言比赛等活动,制作笔记本、丝巾、书签等各类文创产品,以“前展后藏”的形式拓展了档案的社会价值。为了让沉睡的档案“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档案馆举办了“激活珍藏档案·点亮名城记忆”2023年常熟档案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随着近几年“文创热”的兴起,常熟市档案馆也推出了备受好评的系列文创产品,部分档案文化作品荣获2022年苏州市档案文化精品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23年度江苏省档案文化精品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23年全国首届档案文创作品展示优秀奖1项。 在市城市展示馆,参观者可以通过全景虚拟线上展厅沉浸式观展,全面了解常熟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轨迹以及未来发展蓝图。常熟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说:“档案馆历经65年峥嵘岁月,始终坚守初心,面对新时代档案工作面临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应用新形势,我们将始终坚持结合基层档案工作实际,积极推进档案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更好地保管好、利用好、记录好、留存好常熟这片‘江南福地’的城市记忆,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王娇蓉)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