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祝枝山馆说起 | |||||
|
|||||
前不久,我接到一个来自广东的电话,以为是个骗子。询问电话那头是哪里?答曰惠州,说是有事相询,请问苏州有无专门纪念祝允明的场所?我说,据我所知没有。惠州的同志说,他们那儿到是新开了一个祝枝山馆,欢迎到访。听到这里,我也来了兴趣,愿闻其详。 原来今年1月22日,祝枝山馆作为文化惠民项目,免费向公众开放,馆址就在惠州市惠城区江南街道祝屋巷。据说,祝屋巷是祝枝山在惠州府兴宁知县任上的住处,巷也由此得名。 自古以来,惠城文化气息浓厚,人文底蕴深厚,名人名家荟萃,“宋有苏东坡,明有祝枝山”,“一坡一山”寓意历史文化名人的“顶流”“巅峰”。代表着历代惠州文人最高水平,也是本土文化闪亮的名片。3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四批40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祝屋巷入选其中,成为惠州第二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今年惠城区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擦亮水东街、祝屋巷两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金字招牌,培育更多文旅消费热点。 祝枝山馆位于风景秀丽的惠州西湖祝屋巷文旅街区,是一座集文化、艺术与教育于一体的展馆,占地面积260平方米,展区面积450平方米。该馆是为了纪念明代著名书法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而建,旨在丰富本土文化的优秀内涵。 听了介绍,我才知道他们找我打听祝枝山在苏州有无专门纪念场所的缘由了。记得多年前,我曾在报刊上发表过《祝枝山修志》的文章,所以他们“按图索骥”地找到了我。 众所周知,祝枝山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合称“吴中四才子”。祝枝山的大名叫祝允明,字希哲,生于明天顺四年十二月(1461年1月),因生而有枝指,故自号枝山、枝指生。我关注祝枝山是缘起于整理文震孟的《姑苏名贤小纪》(其中有一篇《祝兆京先生》)和阎秀卿的《吴郡二科志》(其中有祝允明)。 祝枝山的家世让很多人羡慕,他的祖父祝颢是正统年间进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参知政事,《姑苏志》称“颢吏材精敏,诗文典赡,言论动引经传,闻者耸然”,无疑是一位饱学之士。外祖父大学士、武功伯徐有贞,宣德八年(1433)进士,《姑苏志》有传,称之“为人短小精悍,其学自天官、地理、兵法、河渠、阴阳、方术无所不通,诗文雄伟奇丽,词尤妙绝。晚而喜作草书,遒逸变化,人莫能及”,不但博学,而且“喜作草书”“人莫能及”,堪称吴门书派的奠基人之一。长大之后,祝枝山又娶了书画高手李应祯的女儿为妻。李应祯是成化年间的中书舍人,后来官至南京太仆少卿,《姑苏志》其本传称“应祯好古博学,篆、楷俱入品格”,可见其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 祝枝山年少时受外公的影响,青年时期又受到李应祯的指点,因此在书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5岁就能写径尺大字,9岁能诗。稍长,博览群书,文章颇有奇气,尤工书法,小楷谨严浑朴,草书笔势飞动,乾隆《长洲县志》本传称其“书法钟、王,下至欧、颜、苏、米,无不精诣,而晚尤横放,张颠、怀素不足多也”,是当之无愧的书法家。 可是,直到弘治五年(1492),也就是32岁才成为“举人老爷”的祝枝山,竟然屡试春官不第。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正德六年(1511),五十出头的祝枝山和他的儿子一起赴京参加考试,结果儿子祝续登进士第,而祝枝山还是名落孙山。三年之后,祝枝山再次去京师考试,仍然不第而归。最后祝枝山实在没办法,通过吏部的谒选,终于踏入仕途,当上了广东兴宁县知县。当时他写了一首诗:“五十六年行投身,又飘萍叶及初春。柏灯向壁吟残句,江雨敲窗梦故人。” 嘉靖元年(1522),祝枝山由广东惠州府兴宁知县转任应天府通判,故人称“祝京兆”。嘉靖二年,他因病致仕归。嘉靖五年卒,归葬横山丹霞坞祖茔。 作为一名以书法名动海内的书法家,其文名反被掩盖,造成其作品流传不广,鲜为人知。弘治改元,诏中外诸司,撰集事迹,上报史馆为实录(即《宪宗实录》),苏州即由祝允明等数名弟子员参与其事。祝允明顺便汇辑了天顺以后苏州人物,纂成《苏材小纂》6卷,该书分簪缨、丘壑、孝德、女宪、方术等五个部分,收录徐有贞、杜琼、朱颢等人物传30篇,是一部人物专志。成书于正德元年的《姑苏志》“修志名氏”中,祝允明名列“同修”之列,显然他也参与了该志的编修工作。 正德十年(1515),祝允明出任兴宁县知县时,便想看看当地的地方志书,了解地情,以便据实施政。结果“问之士庶,独有殷书(殷君舆撰于成化末)木刻存其家,慕阅之,脱简甚多,又其中复重错揉益甚,极厌观览。”虽然,曾经有一位叫殷君舆的人编过兴宁县的志书,可是“脱简甚多”,差错很多,简直不忍卒读。有感于此,祝允明乃于丙子冬(1517)授意弟子员张天赋、刘天锡、王希贤、李庠等,以殷书为底本,征以见闻,补漏匡误,事迄于搁笔。并凭藉弘治间参与《宪宗实录》、纂修《苏材小纂》,以及参与编修王鏊正德《姑苏志》的修志经验,亲自“稍为芟除,比联成书”,题曰《正德兴宁志》,以别于旧志。志书的立制述文,即修志的体例和框架,皆出于祝允明之意。 可惜此志刻本流传极少,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只有温州市图书馆尚藏正德刻本第一卷一册。所幸苏州博物馆藏有顾公硕家所捐祝允明手稿本《正德兴宁志》4卷,共15100余字。全书由祝允明小楷书写,大有钟王笔意。书上有“瑯琊王敬美氏家藏图书”的印章,显系王世懋家旧藏,后归苏州顾氏过云楼收藏,上有“顾麟士”藏章可证。从稿本上夹注和眉批来看,此本显然不是最后定稿本。据嘉靖《兴宁县志》所录祝允明所作自序称“及还县间视之,犹多舛遗,因复添整,写成五卷”,可知此志全本当为5卷,而苏州博物馆所藏传世稿本仅为4卷,显非完璧。不过该志作为现存兴宁县旧方志的最早本子,且为一代书家祝允明的手稿,是值得方志研究者和书法爱好者共同珍视的。 祝允明具有深邃的史学修养和丰富的修志经验,却始终深感“纂事如追亡搜匿,唯力不足;刊谬若理疾,恒病不得其情”(祝允明《正德兴宁志自序》)。如此严谨,难怪乎《过云楼书画记》称其“序次谨严,考核翔实,有可称者”。 据乾隆《苏州府志·艺文一》著录,除了前述《苏材小纂》《兴宁县志》外,祝允明还有《九朝野记》四卷、《革朝遗忠录》《江海歼渠记》一卷、《读书笔记》一卷、《前闻记》一卷、《武功佚事》一卷、《大中遗事》一卷、《太仆言行记》一卷、《祝子小言》一卷、《猥谈》一卷、《蚕衣》一卷、《浮物》二卷、《祝子微》二卷、《祝子通》五十五篇、《祝子杂合石契》一卷 《语怪四编》四十卷、《祝氏小集》七卷、《祝氏集略》三十卷、《怀里堂集》三十卷等,著作颇丰。 祝允明任兴宁县知县近6年,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地方政治经历。在知县任上的政绩,除了其墓志铭里强调的移风易俗和缉捕盗贼外,根据文献的记载,他还修建城隍庙、关帝庙、训导宅、和山岩寺、迎恩亭、湖山胜览亭、石陂和灌渠等多项工程,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 祝屋巷祝枝山馆的开放,既是惠州人民对祝枝山的纪念,也是惠州人对他的感激。500多年前,祝枝山来到兴宁为官,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500多年后的今天,祝屋巷“旧瓶装新酒”,且兼具文艺范、“烟火气”,已成为惠州一个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以祝枝山的影响力造福当地百姓。 祝枝山在苏州三茅观巷曾经居住过的故居已经无法找到确切地点,但是苏州人民没有忘记他,将他晚年代表作《祝子罪知录》收入了最新出版的《苏州全书》中。《祝子罪知录》共十卷,前五卷论人(专门是非前人),卷六、卷七论佛老,卷八、卷九论诗文,卷十论鬼神妖异。此书中论古之言论代表着祝枝山成熟的思想,我们能够感受“其举刺予夺,言人之所不敢言。” 斯人已逝,文献尚存,祝枝山的《正德兴宁志》《祝子罪知录》在苏州仍然被珍视,三茅观巷巷口的介绍牌上也如实告知后人,祝枝山曾居住在巷子里。若有雅兴,可到巷子里感受一下。 (陈其弟) |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