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档案为凭 勿忘先辈遗志 | |||||
|
|||||
《抗战时期江苏和南京地区人口伤亡及财产损失档案汇编·苏州卷》终于问世,作为本书参与者,不禁感慨万千。上世纪九十年代上级档案部门就策划过日伪在江苏暴行的档案资料汇编工作,苏州市档案馆已完成档案文献的初选,后因故搁浅。2016年国家档案局启动并实施《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编纂工程,市馆遂重启此项工作,开展摸底清查,次年召集苏州大市范围内各档案馆座谈,推动抗战期间苏州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档案的编选工作。2018年通过档案材料的初选、复选,确定全书框架和相关内容,又邀请党史等方面专家评审,报省档案馆审核,期间书稿经多次校改,最终定稿。好事多磨,因多方面原因,该书出版一度陷入停顿,而今终闻书墨芳香,内心却沉重异常。 参与编选这册书,于我而言,是日常工作,是职责所在。但与之前参与的多本其他编研作品相比,这册书给我的强烈震撼与冲击,久久不能平息。撇开家国天下的宏大视角,只看乱世求生中的小民得失。国土沦陷之际,一个普通人,或许是农民、工人,或许是教师、学生,会怎么度过他们的一天?他们的一日三餐是否有保证,他们是否居有定所或是片瓦遮身?如果连最起码的生存和安全感都是一种奢望,那人民又从何谈安居乐业呢?即便学习过这一段历史,看过不少的抗战作品,人的想象力仍然是匮乏的。被炸、被焚、被劫,逃亡、避难,充斥着每一页的记录。村庄被焚烧,工厂被炸毁,学校被破坏,国难之际,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容不下安稳度日的百姓。一座座房屋倒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如此多人因为这场灾难流离失所甚至丧生,跟人命相比,财产损失倒在其次。他们是普罗大众中的一员,无论男女老幼,因为一场灭绝人性的战争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家园,丧失了作为中国人的尊严。史书上记不下他们的姓名,一页页战后损失登记的纸张上写不尽他们的名字,后来者只在损失调查表上看到一行记录,记的只是个伤亡人数,记的只是财产数目,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而已,无法记下他们的绝望、悲凉与屈辱。且因档案文献的缺失,《抗战时期江苏和南京地区人口伤亡及财产损失档案汇编·苏州卷》仅收录了吴县、常熟、昆山、吴江4个县战时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的档案,它们只是冰山一角,无法反映苏州战时损失的全貌,但也足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1937年11月19日,苏州沦陷,顿成惨绝人寰的地狱,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无数。据不完全统计,沦陷前后,苏州城区房屋毁坏4739间,百姓死亡3783人,财产损失910万元,十多万平民逃亡他乡。档案中详细记载了几处受损的情况:临顿路516号被日机轰炸,损失店面1间、75件商店生财、132担货物粞糖;渡僧桥第九保被日军强占,动产与器具衣服损失780件;湖田上西山庙被日军拆毁房屋44间;李王庙桥堍被焚烧,9间四披房屋化为焦土;位于大公园内的苏州图书馆全部被烧,损失不可计量,等等。据苏州过云楼顾氏回忆,日寇的炸弹击中他们在朱家园的住宅,藏在地下室的字画古籍惨遭焚毁。 吴江县盛泽区公所在1945年11月给县政府的呈文中,极陈日军罪行罄竹难书,除了散布烟毒、霸占资源、劫夺米粮、奴化教育等,还有放火烧杀、奸淫妇女,国人共鉴。损失统计不免有遗漏,留存下来的档案也难免缺失不全,但桩桩件件,铁证如山!苏嘉铁路铁轨枕木被拆、火车站被毁、苏嘉公路被破坏,学校、庙宇、会馆公所、全区农民与居民的损失,难以估计。几份伤亡人数统计报表显示,1937-1944年间,吴江县平望区沦陷后遭敌枪杀者35人,其中女性2人,农民7人,年纪最轻的21岁。吴江盛泽、平望的遭遇只是抗战期间苏州地方惨遭摧残的一个缩影,但折射出的是日寇的残暴与中国人民的苦难。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档案为凭,历史不容篡改。档案工作者的使命,就是为国家民族守护历史。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那段历史已走远,久远得与我们当今的现代化生活格格不入。随着时光的流逝,即使是抗战的亲历者,他们的记忆也渐渐模糊,难以描摹当年的惨景。但一页页白纸黑字留下了历史的细节,一个个地名、人名,一条条街巷,一个个商号,都曾真实存在过,他们遭受了损失,他们见证了灾难,他们经历了苦难。他们在发言,他们在控诉。 控诉者的告白,无一刻不在警醒后人,勿忘先辈遗志。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趟出来一条救国救亡的崎岖之路,我们应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踏平坎坷成大道,走成我们的坦途。国强民富,才能谈更美好的生活。人类的本质是遗忘。为保存历史、对抗遗忘,档案工作者深入挖掘档案资源,推出各类档案编研作品,还原历史真相,讲好城市故事,为守护历史尽着绵薄之力。 (《抗战时期江苏和南京地区人口伤亡及财产损失档案汇编·苏州卷》,苏州市档案馆编,北京:中华书局,2023年12月) (李志娟) |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