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振宁的姑苏24小时 | |||||
|
|||||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在痛悼杨先生的同时,我们不禁翻开档案,试图寻找杨先生与苏州的点滴过往,通过历史的细节,尽可能还原这位物理学大师的苏州足迹。 热情友好:杨振宁博士要来了! 1976年4月2日,苏州市革命委员会外事组向苏州市委上报了一份请示,专门汇报了杨振宁先生要来苏州参观的具体安排情况。 这份名为《关于接待美籍科学家杨振宁博士及其国内亲属的计划请示》的档案中提到,杨振宁博士与其亲属将于4月4日来苏州旅行参观。上级部门要求本着“政治挂帅、热情友好、多做工作、团结争取”的接待原则做好本次接待工作。 苏州市制定了详细的接待方案,杨先生一行将下榻南园宾馆。房间中还放了《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供杨先生阅读。在具体的参观行程方面,既安排了代表苏州园林的拙政园、西园、留园、虎丘等地,也安排了非常具有苏州地方地方特色的刺绣研究所、檀香扇厂。 “我一直向往苏州” 4月4月傍晚,杨先生一行如约乘火车来到苏州。到达苏州后,杨先生向工作人员表示,“一直向往到苏州访问一次,今天实现了愿望。”杨先生还提出到寒山寺参观。杨先生对苏州的风景、古迹很感兴趣,对著名的“苏绣”技艺也赞不绝口。 在苏期间,工作人员向杨先生介绍,苏州郊区农村百分百实现了机电排灌,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针对发动大量人工兴修水利工程,杨先生说:“中国这方面的事情,在美国是不可理解的。开始我还不太懂,这么许多人,吃饭怎么解决?后来才知道每个人要将自己的碗、筷等餐具带到工地,重要的是组织工作啊!” 杨先生在拙政园参观盆景园时,特意向花工详细询问如何培养、管理盆景。花工作了介绍后,杨先生说:“花工的经验就是实践,哪儿都有学问!”看到苏州出产的红木椅子,说:“像这样一个椅子,在美国要卖400美金。苏州制造的红木家具很著名,可以造一些向美国出口。” 5日午后,杨先生还和家人们来了一次苏州古城“citywalk”。他们从居住的南园宾馆步行出发,经过乌鹊桥、公园路、宫巷等地来到了观前街。在观前街,杨先生兴致很高,还买了一筒苏州麻饼。随后,他们经临顿路、凤凰街等地步行回了宾馆,并于当天下午离开了苏州。 此后,杨先生还多次到访苏州。1988年8月30日,杨先生还与亲友从上海专程到苏州安葬其父母的骨灰。 1971年杨先生首次回国访问后,他持续资助中国学者近百人到美国进修。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先生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他把高等研究中心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新事业,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15年,杨先生放弃美国国籍,之后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先生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为世界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杨先生的苏州之行只是他百年人生中短短的24小时,却在苏州档案中留下了极为特殊的一笔。 (池景彦) |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