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与投龙 | |||||
|
|||||
洞庭西山(古称包山)位于苏州西南40余公里的太湖万顷碧波中,是中国淡水湖中最大的自然岛屿,今属金庭镇。西山的地质构造可追溯至三亿年前的石炭纪,石灰岩在丰沛降水和太湖水的溶蚀下形成了溶洞奇观——林屋洞。洞内石室、龙床、银房、石钟、石鼓等喀斯特地貌千姿百态,可观览游程达1200余米,常年恒温约20℃,俨然一座天然地宫。 2024年12月,浙江省博物馆推出了特展——“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展览汇聚全国40家文博机构的230件(组)珍品,其中包括1950年代西湖清淤出水的北宋金龙,明代建文元年武当山投龙组器等,以及非常引人关注的苏州洞庭西山林屋洞出土的唐代鎏金铜龙。 太湖西山岛为何号为“洞庭西山”?有人将之与湖南的洞庭湖相联系,还有人认为是因为西山岛位于太湖之中,四面被湖水包围,而湖面如庭。不过,西山岛与洞庭湖的关系找不到历史记载,而中国大大小小的湖泊中岛屿不知凡几,称之为洞庭山的只有这一座,这又是为什么呢? 春秋时期,洞庭西山被称为夫椒山,《左传》记载吴王夫差在此大败越王勾践。左思《吴都赋》:“指包山而为期,集洞庭而淹留。”(《文选》卷5)李善注引王逸曰:“太湖在秣陵东,湖中有包山,山中有如石室,俗谓洞庭。”《吴地记》中说:“包山,……中有洞庭,深远世莫能测。吴王使灵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尽。因得玉叶,上刻灵宝经二卷,使示孔子,云禹之书。”《太平御览》引《郡国志》载洞庭山有“五门”,东通林屋、西达峨嵋。这种贯通天地的地理想象,奠定了其在道教神圣空间中的基石地位。 东晋以后,道教逐渐形成了名山大川“洞天福地”的概念,“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构成了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这些洞天又被称作“壶中天”——外面看是寻常山水,内部却别有洞天,为神人所居,并且可以通过特定仪式与仙境沟通。所谓“洞庭”之名即源于此:“洞”者,通也,指通达仙境的通道;“庭”者,在此指道教理想中的“壶中天”——即洞天内部自成天地的神圣空间。 正如法国道教学者索安(Anna Seidel)所言:“洞天是道教对大地神圣化的拓扑学实践。”林屋洞作为第九洞天,号“左神幽虚之天”,传说这里是太湖龙窟,天后别宫,是人间福地“小世界”,也是连通着传说中仙界的通道,西山岛由此而被称作“洞庭西山”。 林屋洞在民国时期洞口就已淤塞,无法进入。1980年林屋洞清淤工程启动,清理范围覆盖主洞及支洞,清理长度达 500余米。1984年完成全部清淤及设施建设,同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洞内设置彩灯照明,突出“石室”“金庭”“玉柱”等石灰岩溶洞景观。清淤过程中出土大量文物,洞口宋李弥大题“林屋洞天”、清乾隆题“天下第九洞”等摩崖石刻,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屋洞出土的文物证实了这里作为唐宋帝王投龙仪式圣地的历史地位。其中包括:梁天监二年(503年)石碑,记载当时有20名道士在洞内生活;唐代文物,纯金打造的大金龙(长23.5厘米),形态独特,龙身分头、尾、躯干三部分焊接而成;宋代文物,鎏金铜龙、金龙、金钮及玉简,其中玉简铭文记载“请福祈恩,消灾散咎……和天安地,保国宁民”等内容,是目前单一地点出土最完整的投龙法器组合。清淤过程中共清理出7条唐宋金龙及青铜鎏金龙,还有各个朝代的多种文物,包括陶碗、神像、金戒指、铜钱等。 投龙仪式是中国古代山川信仰与道教斋醮仪轨的结合。作为国家祭祀或皇家道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在天子登基、改元、封禅、祈雨禳灾或为社稷祈福的重大场合举行。其核心目的是通过象征物沟通天、地、水三官神灵,传递“灾消福至,国泰民安”的祈愿。在面临水旱灾害等极端气候事件时,举行投龙仪式祈求风调雨顺更是常见。将祈愿镌刻于玉简或者金简、银简上,与金龙、玉璧捆扎在一起,投入名山,称之为告天官;埋入地脉,称之为告地官;沉入深潭,名为告水官,以此沟通天、地、水三官神灵,传递“灾消福至,国泰民安”的祈愿。投龙仪式也可能为了其它目的举行,例如武则天晚年曾于嵩山投龙,除祈求长生外,更核心的是祈求三官九府神灵“除武曌罪名”。 自唐代起洞庭西山林屋洞成为重要的投龙场所。唐玄宗曾遣叶法善等高道至此举行投龙仪式。洪武《苏州府志》转引《林屋记遗》载:“嘉定(宋宁宗年号1208-1224年)初,民于山下采藻,获吴越王所投金龙玉简。”玉简上的铭文言“诣洞庭乡东皋里太湖水府”,祈求“吴越封疆,年年无水旱之忧”。 林屋洞隐金龙息,太湖烟波越千年。明代以后,投龙仪式渐渐稀少。林屋洞在明清文人游记中,其宗教的神圣性也逐渐让位于探奇体验,传说这里是徐霞客出游的第一站。林屋洞中沉睡的金龙是沉默的见证,直到数百年后在清淤工程中出土,成为连接古今的珍贵文物。 (云腾)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