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阊门之名 | |||||
|
|||||
最近因为阊门城楼的对外开放,一下子把阊门带出圈了。喜欢蹭热度的网红博主,纷纷瞄准阊门,作为圈粉的工具,连篇累牍的报道。殊不知,阊门是与阖闾城(今苏州古城)与生俱来的,并非新鲜事物,陆机《吴趋行》第一句话就是“吴趋自有史,请从阊门起。” 唐陆广微《吴地记》云:“阖闾城,周敬王六年,伍子胥筑大城,周回四十二里三十步,小城八里二百六十步。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 在“周敬王六年”即公元514年,伍子胥建筑了大城、小城,这个时候阊门就位列八座城门之一。建城是出于争霸的需要,城门各有用途。八座水陆城门是伍子胥“象天法地”得来的。“八卦”一词好理解,与之对应的“八风”就有些难懂。 《吴越春秋》曰:“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说明“阊门”与“蛇门”是“天门”与“地户”的对应关系。 《左传·隐公五年》云:“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八风”的解释是:“八方之风,谓东方谷风,东南清明风,南方凯风,西南凉风。西方阊阖风,西北不周风,北方广莫风,东北融风。”许慎《说文解字》则作:“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尽管陆德明与许慎的解释略有不同,但是一致认定“阊阖风”是西方之风。 《楚辞·离骚》中有一句:“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阍”是守门人,负责门的开关。王逸注云:“阊阖,天门也。”与《吴越春秋》“立阊门者,以象天门”的说法是一致的。当然《吴越春秋》认为“立阊门”的最终目的是“通阊阖风”。如今阊门城内有一块石碑,上有“气通阊阖”字样,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吴越春秋》后面还有一段文字对此作了解释:“阊门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因复名之‘破楚门’。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故小城南门上反羽为两鲵饒,以象龙角。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 我们可以从上述文字中了解到,当时伍子胥所筑的大城开了八座城门,每个城门又都设置陆门和水门,其中最重要的是阊门和蛇门两处,一处代表天门,一处代表地户。用来对付楚国和越国,既具有象征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是阖闾大城守卫和防御的重点。 《史记·律书》:“阊阖风居西方。阊者,倡也。阖者,藏也。言阳气道万物阖黄泉也。” 《说文·门部》亦云“阊,阊阖,天门也”,说明在东汉时期人们的观念中阊阖与天门确实是可以完全等同的。 《史记》将“阊”与“阖”分开来解释,意思是开合,作为一道“天门”当然可开可合。而《说文》却用“阊阖”来解释“阊”,同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在《吴郡志》中找到一个类似例子。 《吴郡志》卷第四十八《考证》: 吴王寿梦,书传名称不同。《史记正义》解:“梦,莫公反。当周简王元年。”《左传》云:“吴子乘卒。”杜预云:“寿梦也。”《左传》及《世本》又云:“吴孰姑,寿梦也。世谓孰梦诸也。”《春秋传》:“寿作孰,音相近,姑之言诸也。”《毛诗传》云:“旧读月诸为姑,是以姑为诸。”则知孰姑、寿梦一人耳,又名乘。 “乘”如何等同于“寿梦”?东汉经学家服虔《春秋左氏传解》云:“寿梦,发声。吴蛮夷言,多发声,数语共成一言。寿梦,一言也。经言乘,传言寿梦,欲使学者知之也。” 服虔认为“寿梦”是“乘”的记音,是“吴蛮夷言”,而且“数语共成一言”的现象。这正如《史记正义》解:“梦,莫公反”那样,是古代一种注音法“反切”,即上字声母,与下字韵母和声调,拼成所切字的声韵调。此法在《康熙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中仍保留。 我们如果以这样的思路去理解《说文》“阊,阊阖,天门也”,那么就说得通了,“阊阖”是“阊”的反切字,缓言之则“阊阖”,急言之则曰“阊”。“阊阖门”就是“阊门”,是西方之门(在城之西北),也是天门,与城南地户即蛇门(在城之东南)是遥相呼应的。 (陈其弟)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