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外婆顾志华

发布时间:2025-06-18 浏览次数:22次

512日,国际护士节,对于我们家而言,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每当这一天,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外婆——一位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创办苏州市第一所产科医院、创办专门培养产科护士(助产士)学校的超凡女性。

一、儿时记忆中的外婆

小时候,我们姐妹三人对外婆的记忆非常单薄,只是依稀记得,外婆是一位穿着得体甚至有些时髦的慈祥上海老太太。外婆喜欢对我们说:“长大学医,上医学院,当个好大夫……”。可那个年代,部队大院里的小朋友都崇拜解放军,我们总是回答:“我要当兵!”。每当此时,外婆只能轻轻摇摇头苦笑着……

外婆常年住在上海,到武汉我们家里只待了短短的几天。临走前,外婆告诉我们,回到上海后,她会给我们邮寄一个包裹,里面会有一个洋娃娃。我们满怀期待地盼望着憧憬着:“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洋娃娃呢?一定会是一个像外婆一样时髦的洋娃娃吧?”

感觉过了好久好久,洋娃娃终于来了!三个小姑娘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裹,一个扁平的木板娃娃露了出来……哦,这与我们想象中的洋娃娃一点儿也不像啊!不过,也许,这就是时髦洋娃娃吧。木板娃娃身上有一块磁铁,盒子里有几件彩纸连衣裙,连衣裙上有一块小圆铁片,往娃娃身上一放,连衣裙就吸附在娃娃身上了……原来,是一个换装娃娃!这是外婆买给我们三姐妹的唯一玩具!

长大以后,我们才明白,原来外婆内心深处,是多么希望三个小外孙女能够穿上漂亮的衣裙,像小公主一样;多么希望小外孙女们将来能够秉承她一生的志向,学习医学,当一个白衣天使!

二、外婆的生平

外婆顾志华,生于1901年,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早亡,随母亲长大入苏州大同女学读书毕业后进入美国人詹姆斯•惠更生开办的福音医院,在医院做医助的同时,进入福音医院附属学校学习,192012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留在医院边工作边深造,主攻妇产科。

1921年,21外婆毅然自立门户,在苏州萧家巷10号租了一幢空房,创办了志华(产科)医院,任院长。志华医院初创时,有病房8间,病床20余张。因外婆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志华医院的名声很快在苏州城传开。

1925年,外婆又开办了志华助产学校(后称志华产科学院),专门培养助产士。旧时的苏州,产妇分娩都是请稳婆到家接生,风险很大。而志华医院是一家专业的产科医院,志华产科学院则以西方医学培养本土助产士和产科大夫,医院同时作为实习和培训基地,二者相得益彰。

有评论说: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苏州职业女性稀如星凤,除了女教师外,像顾志华这样创业和专业兼具的人才,具备了无畏胆力和敢为人先精神的女性更为少见。

三、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外公吴芑孙(苍荪),生于1887年。家境富裕,有千亩良田,苏州城里有名的魔术师,通音律精艺术,曾任中学音乐教师。结发妻子因病去世,留有未成年的一双儿女。

外公对外婆是一见钟情。关于二人的姻缘,当年在苏州城亦“轰动一时”。据说外公当年在学校教书,夫人病亡后,上门说媒的很多,外公均以“悼亡正切,不忍急于续弦为谢”,却不料1924年底偶遇为朋友接诊的顾小姐后,竟一见钟情,随即找人帮自己说媒。几经周折,终成眷属。

迎娶外婆后,外公就慢慢淡出了魔术界,成为志华医院的院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志华医院和志华产科学院的事业更上一层楼,迎来了大发展。彼时有金松岑评说:“越二年,嫁吴县吴芑孙,业务益昌,丰于财而豪于施,誉者以为女中之田文(孟尝君)也”。

1927510日(历),志华医院在萧家巷原址对面又建成了一幢新楼,平民产科部正式开幕。开幕之日,大做慈善,发放了五百份免费券,“以便利一般产妇之无力延请产科医生者”。平民产科部还特备一种平民券,每纸售五元,产妇持券入该院生产,可住院两周,一切均由该院供给,不再收其他各费。同时,外婆的志华产科学院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助产士和产科医生,这些人在日后的苏州及周边乡镇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拯救了无数产妇和婴儿的生命。

近十多年来,我们在苏州、在上海、在江浙一带,追寻外婆的足迹、寻访外婆的往事时,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遇到当年志华产科学院的毕业生,亦或在志华医院出生的婴儿。当这些年事已高的苏州人或他们的后人得知我们在寻访外婆往事时,都会非常激动地对我们说:“我就是顾大夫接生的……”“我也是……”“我们兄弟姐妹都是顾大夫接生的……”“顾大夫是大好人,大慈善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着实令我们感动不已。

四、乐善好施的一代名医

外婆不仅医术精湛,更加为人称道的是她的慈母之心与善良。除了为平民提供免费救治和各种优待外,每当得知有产妇或婴幼儿陷入困境需要帮助时,外婆总是竭尽全力默默相助。

当年有一位因与男仆相恋怀孕而闹得沸沸扬扬的富家小姐,在苏州举目无亲面临难产时,外婆义无反顾地亲自为她接生,此后又避开外界耳目悄无声息地送母子二人。

每当受人之托,外婆总是有求必应,并且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为求助者守口如瓶。外婆为了兑现将一生献给产科医学的承诺,全身心投入工作,她接生细致入微,救助关怀备至。外婆没有生育儿女,却以慈母之心养育遗孤,收养弃婴,培养亲眷子女,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个个长大成才。

母亲原本是外婆兄长的女儿,外婆见小侄女聪明伶俐是可造之才,便收作爱女视如己出,一路培养成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博士,成为著名的病理学专家、教授。就连收养的婴儿,也培养他上了大学,成为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当外婆把苦心经营管理了大半辈子的志华医院和志华产科学院无偿捐献给国家之时,也没有忘记同甘共苦的医护人员,妥善安排了每一位,还将上海的一处花园洋房赠送给了一路走来的护士长……

五、无偿捐献

新中国成立伊始,母亲与相恋多年的英俊才子准备步入婚姻殿堂。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未婚女婿,为了新中国的空防事业,携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旧中国,“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观念根深蒂固,但爱憎分明深明大义的外婆,看好新中国,从心底里钦佩共产党解放军,所以欣然同意了女儿的选择,为两位年轻人举办了婚礼。

不仅如此,当听说解放军后勤被服厂有许多女工,非常需要妇产科方面的专家时,外婆有如当年毅然创办志华医院一样,毅然决定将苏州的志华医院和志华产科学院毫无保留地无偿捐献给新中国,自己跟着女儿女婿来到上海,进入解放军后勤被服厂当了一名厂医。

俗语有云“是金,到哪儿都会发光”,作为厂医,心地善良、医术高超的顾大夫,在退休前,连续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外婆还被评为全军后勤部队先进工作者,到北京出席全军后勤部队第一届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和与会代表一起,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这在当时,是令中国人羡慕的最高荣誉了!

六、结语  

我们三个外孙女,毕竟与外婆有着血缘关系的缘故吧,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慢慢领悟了外婆的良苦用心,希望能够进入医学院,学习医学,像外婆和妈妈一样,当一个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白衣天使。但遗憾的是,我们一次次“阴差阳错”地与医学擦肩而过。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可以告慰外婆:您的外孙女都很孝顺,都像您和母亲一样,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坦诚待人,淡泊名利,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事业有成。

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带着美丽的鲜花,去江河湖海,祭奠先贤……外婆,祝您和志华医院的护士们,节日快乐!

(计蕾、计钢、计林)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