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食话:揭开天和祥菜馆的面纱(上)

发布时间:2025-05-08 浏览次数:8次

 

   天和祥的创立及菜品特色

历史上的苏州餐饮业,常常分为官厨、民厨、教门、花船等几个分支。常州籍、无锡籍的菜馆或面馆从业者是民厨的主要组成人员,此时他们站稳脚跟,已完全融入苏州社会,靠着纳税和社会活动,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为商业行会中的一分子。张文彬父子是其中较为重要的成员,他们的特点是喜欢与人合伙经营,小商人的身家有限,抱团取暖,作为外来的也是未来的餐饮“大咖”,这是他们起步的必然。但是合伙久了,没有现代的、科学的管理手段,彼此之间总会出现各种问题,于是诉诸法律,大打官司,这是后话。

据有关档案资料,张文彬是天和祥、金和祥菜馆的创始人之一,也是重要合伙人。位于临顿路苹花桥南堍的天和祥菜馆,通常史料认为创办于光绪二十年(1894),《苏州明报》上天和祥菜馆新屋落成开幕的广告则称创立于光绪十一年(1885)。苏州籍士绅苏子和(和记松鹤楼早期的六大股东之一)是天和祥的另外一位合伙人,早年即与张文彬同为临平市民公社第五届职员选举人。在分工上,张文彬负责具体运营。天和祥菜馆礼堂宽大、菜品丰富,是承办喜庆婚宴、团队活动的上佳之选,在二十世纪前三十年中知名度并不亚于松鹤楼。松鹤楼的特色,既是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店,也是城外乡下买卖人进城办事之余打牙祭之所,故而产生了一句歇后语“松鹤楼的光面——外吃”。天和祥的特色则是举办宴席,尤其是它的礼堂名气很大。1918年,天来福菜馆在贴邻租赁大宅承办婚丧仪式兼宴会,开菜馆举办礼堂业的先河。接着天和祥、聚丰园等群起仿效,纷纷开办礼堂业务。松鹤楼是个体和小众的吃面与快餐或者饮酒与点菜的惬意小酌之地,天和祥则是团队活动、集体宴会之所。金和祥也是如此,开展相关业务的时间略晚于天和祥。据《苏州明报》登载的金和祥广告可知,位于东中市的金和祥菜馆为了适应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在1931年春夏之际花巨资添设礼堂一所,随着业务不断暴增,金和祥还在西中市开设了分号,店名叫做西金和祥。

相较其他餐饮老字号,天和祥的广告突出硬件设施和配套做得好,对菜品介绍并不重视,基本简略提及,更不提招牌菜。筵席做成了标配,根据顾客的需求,量“银”而行,他们在环境设施、提供情绪价值以及在多个菜馆的菜品共享中腾挪跌宕,赢得了士绅及商人的普遍好评。

有一道苏州名菜叫作烂糊,即烂糊白菜的简称,如果加了虾仁就是虾仁烂糊,加了蟹粉就是蟹粉烂糊,这道菜最早是天和祥的招牌菜。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烂糊依然是苏州低价类名菜的代表,同样是范烟桥、周瘦鹃、陆文夫等作家和美食家的心头好、笔下情。《苏州明报》“玄妙观”专栏中有一条品题苏州餐饮店、点心铺的包子优劣的内容,城里以广州食品公司的为最佳,郊区则木渎石家饭店居胜,总体区别不过是馅料不同而已。石家饭店除了鲃肺汤和三虾豆腐,包子确实深得时人的喜爱,甚至有人用旅行箱打包回去吃。该则内容提到了天和祥菜馆,作为与其他名店的包子作对比用的“天和祥‘一品’,饽粉似不及”,意思是天和祥的包子味道也不错,但外皮的白度差一点。其实天和祥的荠菜肉馒头也是交口称赞的名点,皮薄菜细,口感极佳。王稼句先生在《姑苏食话》中曾论及:“天和祥的荠菜肉馒头也为人津津乐道,皮极薄,菜极细,一口咬下去,满嘴清香。”范烟桥先生撰《吴中食谱》一文(刊于1926年的《红玫瑰》杂志),文章起始便说:“吴中菜馆虽多,要以苏式为最占势力,苹花桥之天和祥、宫巷之义昌福为一时瑜亮。此外偶然卖力,亦见长处,未足以之执大纛周旋坚敌也。天和祥之蜜渍火方,白如玉,红如珊瑚琥珀,入口而化,不烦咀嚼,真隽品也。”这是天和祥菜馆少有的产品讯息,与松鹤楼在“三大黄焖菜”、白汁元菜、卤鸭名点上大做文章的情况有绝大反差。张氏父子身兼松鹤楼、天和祥、金和祥等数家餐饮店的经营者,走差异化的发展,是他们的经营之道、成功之路。

何文斌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