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拾忆:祝枝山住过的三茅观巷

发布时间:2025-05-06 浏览次数:12次

三茅观巷位于中街路北段包衙前北侧,东起中街路,西至汤家巷,旧名“十九胜巷”“仁风巷”。三茅观巷27号曾经有一座供奉三茅真君的三茅观,初建于宋·淳熙年间(1174—1189)。巷因此得名。

三茅真君为汉代修道成仙的道教茅山派三位祖师: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1956年时三茅观尚存,今已废。

三茅观有一副砖刻:“常思有否能为而不为否?不能为而为之否”。我们郑家从我的太公开始,阿爹(爷爷)、父亲,会用三茅观的这副砖刻不厌其烦地讲解、训诫后辈。我们把它奉为家训,处事时总会想到善恶之分、贪廉之分,能为不能为,什么事可做?要多做;什么事不可做?一生不能做,后辈须终生铭记“是非功过乃为人之道”。在由我主笔、郑氏族人集体编纂的《阊门郑氏纪事》中,也收录了“常思有否能为而不为否?不能为而为之否”这句话。

民国《吴县志》记载了明代著名书法家祝枝山故居“在三茅观巷,后为祠,久废”。《吴门表隐》也记载有:“明通判祝允明宅在三茅观巷,后为祠,并祀文徵明、唐寅、张灵,久废。”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府申瑶立碑于巷东口以表之,钱泳大书“明京兆通判祝枝山先生故里”。祝宅遗址在今三茅观巷38—40号,已拆建,曾为苏州绣品厂及苏州五金炊事用具厂厂房。想当年,我第一次踏上工作岗位就在苏州五金炊事用具厂,厂址竟然是祝枝山故居。我的二姐则直接住在了三茅观巷13号,所以我们对三茅观巷不但熟悉,而且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祝枝山是长洲(今苏州)人,大名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为他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并称“吴中四才子”。

祝枝山家学渊源,博览群书,能诗文,工书法。一手狂草更是写得潇洒恣肆,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他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精品。

三茅观巷26号有座沈宅,夹在三茅观巷和宋仙洲巷的横巷中间,比较难找。沈宅是座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五路,有两座砖雕门楼(部分已损坏)。上分别题有“树德务滋”与“和气致祥”,均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十月潘某题。建筑面积4600余平方米,前后皆有鹤颈式翻轩;走马楼窗格装修精致,榉木门窗雕花,柱脚有六角形、方形。台口有雕花篮、梅花撑等精美的雕饰令人赞叹。民国年间沈宅主体建筑改建为中西结合的仿古建筑,2009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茅观巷横街4号,在清代有个特殊的管理机构——粮道,是个监督、催促漕粮的管理机构。督粮道官署称粮道署”(控保建筑047,设有典吏、库大使、攒典等吏员。典吏即办事员、干事,负责日常工作库大使即仓库管理员,负责管理粮库攒典即仓库办事员。宋仙洲巷横街曾经俗称苏松常粮储道所在地掌督运漕粮

郎瑛《七修类稿二二》谚曰: ‘上说天堂,下说苏杭。’又曰‘苏湖足,天下足。’解者以湖不逮于杭,是矣。 隋代开设的京杭大运河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南粮北运,主要靠的是大运河。唐安史之乱后,漕粮运输倍感艰辛。中原残破,供粮困难,就只好依赖江淮以南了。运输江淮以南漕粮,主要凭借汴河,也就是隋时的通济渠。如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命户部,于苏州、太仓储备20万石粮食,令都督张赫督运,以供辽东。

清朝,有督运漕粮之责的称督粮道,如苏松、江安及山东、河南、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的督粮道,掌监察收粮及督押粮盘,归漕运总督管辖。而与漕运无关无督运之责的称粮储道,如福建、陕西、广东、云南、贵州及甘肃巴里坤等,归总督或巡抚节制。由于督粮道与粮储道都简称粮道,因此在史书记录上,往往有督粮道和粮储道错用的情况,如将苏松督粮道记为苏松粮储道,将陕西粮储道记为陕西督粮道等等。

苏松粮道最初管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府及太仓州的粮务;后实际负责江苏全省粮务。清末时期苏松粮道兼苏州道。光绪、宣统间,各省粮道大部裁撤,仅留苏松、江安、浙江和云南粮道。

今天,当我穿行在三茅观巷时,浏览着这条小巷里的古建筑,追思着当年的人文历史,不免抚今追昔,感喟尤深。

(郑凤鸣)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