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然古树大儒名

发布时间:2025-04-22 浏览次数:8次

一排排人家枕河的民居旧宅,一座座粉墙黛瓦的苏式大院,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幽静街巷,一道道文化民俗的悠远写照。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最集中的表现,而苏州民居则是江南民居的典范。这些小巷深处的深宅大院,以其建筑规模宏大、精致严谨、流畅典雅,成了人们解读吴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而在小巷里访古探幽,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绝对是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因为小巷不仅有一串串先人的故事,也有一段段经典的逸闻。

走进小巷,仿佛走进文化长廊,感受千年文脉,感受历史的厚重。今天我们走进大儒巷,一条充满着大雅大儒的老巷。

大儒巷古名“大木巷”,又名“大树巷",位于临顿路南段东侧,巷面原有一条河,1958年填没,原来依河而建的人行小巷就成了如今车辆穿行的街道。最早的大木巷是由建于宋代的昭庆寺而名闻苏州的。民国《吴县志》曾记:“宋端平元年(1234年),万户姚八郞舍宅建寺,明嘉端时申时行建观音殿,崇祯间里人郑氏修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里人金廷集资重建”。昭庆寺除了香火经声、茶烟弥散之外,最为著名的就是十多棵古银杏树,或许是这些郁郁苍苍的大树的缘故,宋代时大木巷被改称为大树巷,直到明代才因为一个人,变成了今天的大儒巷。

此人便是明代大儒王敬臣。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的贡生,是苏州文人的杰出代表,学问出众,处世低调,不愿为官显名,一生为教学所忙。明万历年受荐为国子监博士,这在读书求功名的时代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但王敬臣却坚辞不就。他一生多次受到举荐和重用,但始终不为功利名声所动,一直从事着礼教谈学的授徒生涯,受到推崇。王敬臣的学说以“慎独”为先,他在大树巷开馆讲学,先后有门生四百余人往来听讲,称他为“少湖先生”,被誉为明代“大儒”。

王敬臣一生著有《礼文疏节》《家礼节》等多种论述,只可惜由于多种原因均已散失,惟有《俟后编》六卷得以传世。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大儒,将大树巷改为大儒巷。

而据明史的记载和民间传说,王敬臣最为让人佩服的事情是他的忠孝仁义。王敬臣的父亲有一次患有疽背之疾,为帮忙父亲减轻痛苦,王敬臣常常是嘴对着父亲的背疾处进行吮舐,使得父亲的病体渐渐得以恢复。还有一次他父亲得了瞀眩病,不能正常行走,为了照顾好父亲,王敬臣每晚都睡在父亲床边的地下,连衣服也不脱,只要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就立刻爬起来悉心服侍。他对待自己的继母也十分孝顺,就像照顾自己的生母一样。在讲究忠孝道德的明代,王敬臣的孝行闻名天下,大家称他为“仁孝先生”。明朝万历年间,苏州知府朱文科特地为他立牌坊,题名“仁孝坊”。

在大儒巷的人物沧桑变易中,另一位出身书香门第的人物也让大儒之名得以传扬,他就是近代治理黄河的专家潘镒芬。出身在端善堂的潘镒芬是苏州“富潘”之后,早年曾就读南洋公学,清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于江苏铁路学堂。后受南通状元近代民族工业的创始人张謇之荐,参与从事黄河治理工作。在他为治理黄河殚精竭虑奋斗的30余年间,曾先后参加了李升屯、黄花寺等处决堤抢险工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为修复河南花园口黄河炸堤灾区堵口复堤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徐州后,准备以主力沿陇海铁路西进夺取郑州,为阻止日寇西进,国民党当局下令炸开河南花园口的黄河大堤,企图以洪水阻敌前进。结果日军虽暂时撒退,却造成黄河下游90余万人惨遭溺死,1200万人流离失所,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泽国汪洋……抗战胜利后,潘镒芬接手堵口复堤工程,此时他的妻子在家乡病重,历经八年离乱的潘镒芬本想回苏探望妻子,但情况紧急,他顾不上家人,从重庆取道西安直赴灾区。在他的精心组织和民工的艰苦努力下,1947年4月20日,终于将滔滔黄河水归于故道,实现了他救万民于水火的夙愿。

解放前夕,潘镒芬拒绝国民党政府让他撤走台湾的要求,辞职回到了大儒巷的端善堂老宅。解放后他将多年积累的治黄水利资料和治黄著作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学识渊博、严于律已的潘镒芬曾手刻“守身如玉”“无愧于心”两方印章用以自勉,后人常将他和明代的潘季训、清代的靳辅两位治河功臣相比,表示深深的敬佩之情。行走在大儒巷,昭庆寺、端善堂、厚德堂、仁孝坊,这些古迹中记载着历史经年所存留的足音;王敬臣、潘镒芬则让我们感受着千年流韵的古老街巷中蕴含的人文底蕴。   

周立平)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