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拾忆:小龙回首甲辰巷 | |||||
|
|||||
蛇的身体细长,四肢退化,属于爬行纲蛇目,常常出没在苏州的平原、丘陵、山地和水泽之中。中国民间常把蛇称为“小龙”。 龙是中国人的图腾。从形象上看,蛇与龙都有盘绕和伸展的躯体,全身覆盖布满“花纹”的鳞片;从动态上看,它们都能隐能显、能静能动、能大能小;从典籍上看,《洪范·五行传》郑玄注:“蛇,龙之类也。”《山海经》说轩辕黄帝是“人面蛇身”。 按照天干地支相配,眼下的农历蛇年是乙巳年,说声“再见”的是甲辰龙年。说起甲辰年,苏州还有条甲辰巷呢。 甲辰巷在横贯苏州古城的干将路顾亭桥南堍,得名于西北不远处的升龙桥,《苏州城厢图》有标记。古代方位讲究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甲辰巷在苏州古城东部,顺理成章。 苏州城内的古建筑有“七塔八幢九馒头”之说,其中甲辰巷砖塔也位列“七塔”之一,被普遍认为是苏州“城中七塔”仅存的硕果。甲辰巷砖塔,不但历史悠久、形态古朴,而且小巧精致、构造规范简洁,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经文物、文保部门鉴定,甲辰巷砖塔为宋代藏经建筑,五级八面、楼阁式、砖结构仿木塔,高6.82米,基座每边底宽0.51米,对径1.2米。每层有腰檐、平座以菱角牙子和叠涩砖相间挑出。门窗方位交错,有转角铺作及阑额、柱头枋自檐下壁面隐出。八面间隔辟壶门和隐出直棂窗,各层门窗方位交错设置,内部方室逐层转换45度。甲辰巷砖塔虽然只以清水砖砌成,但是结构非常牢固。全塔青砖本色,朴实无华。民国初年,沿砖塔搭建了房屋,塔身本来就不高 ,所以外观只有上半段露出屋面。由于长年失修,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坏,上半部被砸坏,腰檐、斗拱也已经残缺不全,幸存四层。1982年,甲辰巷砖塔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经过详细的测绘和复原设计,1993年5月动工维修,加固了底层,修复了各层塔檐、翼角、平座,补齐了斗拱等构件,重建了第五层和塔顶,制作安装了塔刹,然后用铁栅栏围住,加以保护,后来还在地基上开辟了塔院。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甲辰巷,苏州还有好些带“龙”字的地名,例如有护龙街(今人民路)、龙兴桥、龙兴里、龙潭路、龙西路、龙船嘴、五龙堂、九条龙、龙西路、大龙港等等。自古繁盛的阊门地区,有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山塘河、中市河分别从五个地方汇聚于此,所以这里的水面又称“五龙汇阊”。 苏州关于龙的最大民间传说是:苏州城是龙穴宝地,今孔庙是龙头,孔庙的两口井是龙眼,长长的卧龙街(今人民路)为龙身,北寺塔高高直立,是龙的尾巴。又传说清代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南巡,苏州文武官员站在卧龙街上接驾,官兵在街上护卫。旧时皇帝称为“龙”,街名就改为“护龙街”。苏州地名“接驾桥”,现仍在人民路(旧称卧龙街)与白塔西路交汇处。 苏州的庙宇很多,但是龙王庙很少。水城怎么会没有龙王庙呢?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了三座龙王庙: 北宋苏州人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中写道:“龙母庙在吴县阳山。郡中尝于是,祈求雨而应。民所钦奉。”《昆山习俗风情》一书中有篇王道林写的《沪渎通济桥和龙王庙》说:“元大德六年(1302),为了祭祀吴淞江之神,在石闸口人们修建了一座沪渎龙王庙,也叫分水龙王庙。庙内供奉龙王、虾兵、蟹将等。并于8月18日为庙会。”苏州市区的龙神庙在今公园路,雍正六年(1728)始建,称服五虎龙神庙。1956年以后是苏州市轻工业局所在地,1969年又改为苏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市老年大学校址。 龙,主“兴”。因为龙是出人头地、不同凡响的象征,中国人喜欢把“龙”字用在名字中。著名通俗文学家、戏曲家、思想家苏州人冯梦龙,字犹龙、自号龙子犹等,父母希望他成为人中之龙。果然,冯梦龙勤于通俗文学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巧的是冯梦龙就出生在苍龙巷。《沧浪区志》在“名人故居”条记载了“明文学家冯梦龙,传为苍龙巷(南起朱进士巷,北至于醋库巷)7号”。 走过路过干将路,一定要拐到甲辰巷里去哦,走一走这里的龙地,欣赏一下砖塔,感受一下苏州小巷的文化氛围。 (郑凤鸣)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