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豸山

发布时间:2025-02-27 浏览次数:71次

浒墅关的白豸山东边紧靠沪宁铁路线,西沿京杭大运河,南依浒墅关镇区。白豸山脚下有个下山村,就是因为它而得名的。

据《春秋》记载,这里曾是春秋时期吴国一位大王的葬地。追朔到元离乱期间,有位吴钰先生以特有的方式展现了浒墅关人的骨气。在元兵侵占吴中后,他“隐望亭”,在家中“耕读不仕”,据清道光《浒墅关志》载:“吴钰宅今于望亭之太湖畔、孟河村段附近。”吴钰的宅第当时近西太湖,他在家里栽榉树“荣茂繁盛”,当地人称他为“大树先生”。明初的高启,官翰林院国史编修,称吴钰为“高贤达士”。“大树先生”对异族侵占吴中及朝代变迁的态度,至死不渝的骨气,在广大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得到了称颂。

《地理志》:“白豸山前临长荡,后迹漕河。”《越绝书》:“白石山故为胥女山,春申君初封吴,更名白石,或云白豸俗讹为白石。”白石山即白豸山,吴钰的子孙后来移居到了白豸山麓。他的后裔清代吴铠的宅第“白石山房”就建于此。吴铠(约1779—1837),字万伦,号云槎,长洲生员。他一生喜读书,尤擅作诗乡咏,踏遍了浒墅关的山山水水,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是晚清时期一位诚挚勤奋的乡土诗人。

白荡在浒墅关南运河西岸3千米,就是现在的浒墅关新区塘西、星丰、共和三个村的交界处,是阳山地区水系的汇集之处,水面面积达到了30.9公顷,因其湖面广,称之为“大白荡”。相传东晋高僧支遁一天骑着白马不知不觉来到了湖边,情不自禁地跃入河中,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第二年,大白荡里开满了白漾漾的菱花,结出的鲜嫩果实就叫“白菱”,又白又大。

每到采菱季节,姑娘们坐着两米来长、一米来宽、高四十公分左右的木桶,荡漾在密密层层的菱荡里,一边采菱一边唱着吴歌。这样如画的情景,怎会不激发文人墨客的豪情呢。钟情于浒墅关山水的吴铠,动情地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山歌《白荡菱歌》:

荡开十里欲浮天,到处栽菱不种莲。

花影重重堆雪白,歌喉串串贯珠圆。

渔家旧业田先熟,小女新腔曲未全。

一带佘桥风物好,秋来采采荡轻船。

浒墅关的观山,原名是管山,据清《浒墅关志》记载,管山“为阳山之门户,而众山之或起或伏若由此而收束者,然名之曰管”。山上怪石嶙峋,岩石壁立,行走山间如入仙境。被道家称为“洞天福地”,山上古迹有“仙人洞”“来鹤峰”“各翠峰”等。

浒墅关的龙湫在阳山西白龙坞龙母冢前,“方径千尺,深亦如之”,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时,据清《浒墅关志》记载“深广仅二尺许”了。传说白龙出生后即于该池中泳浴升天,因为开山,池被湮没了。为了这个美丽传说,吴铠的《龙湫》诗写道:

一潭止水净光寒,陡作风雷气郁蟠。

应是此中有龙子,盘涡十丈激飞湍。

如今吴铠留存于世的诗篇中,脍炙人口的达四五十首。此外,尚有《晚过青苔湖》《自题山庄》《白龙寺听松堂》及《晋柏》等诗篇同样清新感人并充满乡土情结。

《白石山房诗稿》涉及的都是其流露梓里的乡情与感悟。他晚年又积极参与《浒墅关志》(道光版)的采风与笔耕,为该志的修撰立了汗马功劳。

现如今这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新建了一座现代化综合大型小区,白豸山脚下建起了运动公园。近年来,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次重温消失的村落,是给后人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更是对先贤的一种追思吧。

顾苏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