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古城名片,让档案文化“活”起来 | |||||
|
|||||
朵朵盛开的桃花、栩栩如生的小鸟、生机勃勃的动人画卷,苏绣作品《桃花太平鸟图》是姑苏区档案馆馆藏珍品。它与馆藏其他档案一起,以历久弥新的载体讲述着独属于古城的故事。 在古城街巷中,绘出苏州人的福气 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在平江路的一家小店中,姑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卢建英,正在锦缎之上巧手翻飞,创作新作品《桃花太平鸟图》。几缕丝线,一枚钢针,寓意着蓬勃盛世祈福太平的花朵与太平鸟就跃然绣布之上。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拥有20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工细作的苏绣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辨识中国的鲜明文化艺术符号。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出身刺绣世家的卢建英,八九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习苏绣,而她不仅将自己手中的“绣花针”传给了女儿,更带动了诸多年轻人走上非遗传承的道路,成为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亲历者。2024年4月18日,卢建英将自己的刺绣作品《桃花太平鸟图》捐赠给姑苏区档案馆,让这幅承载着总书记殷殷嘱托的作品成为古城永久铭记的珍贵记忆。 总书记对保护传承城市历史与文脉的关注,不仅激励了卢建英,更让苏州其他非遗传承者们倍感振奋。与《桃花太平鸟图》同一时间入藏姑苏区档案馆的,还有苏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金国荣创作的真丝剪作品——苏州《平江古街》系列。总书记的到访让金国荣萌生出要用剪纸技艺来描绘苏州平江古街风貌的念头。他精心选取了小洋楼、双桥、商铺、茶楼等六个大家熟悉并极具代表性的景点为题,以真丝(素刍缎)面料为载体,用别具匠心的姑苏剪纸技艺,在平淡朴实的艺术风格间,让姑苏城里平江路上的风土与民生从作品中呼之欲出。 苏绣《桃花太平鸟图》、真丝剪苏州《平江古街》系列……一件件兼具艺术观赏性及收藏价值的作品,从非遗传承人的手中,捐赠入藏姑苏区档案馆,丰富馆藏资源的同时,更让这些弘扬非遗文化的重要作品成为了镌刻着苏州人福气、唤醒城市共同美好回忆的钥匙。 活化与创新,让城市文脉更进一步 2012年,苏州成为住建部批准的全国唯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平江区、沧浪区和金阊区整体纳入保护区范围。同年,原三个老城区合并,成立姑苏区。姑苏区档案馆也由原来的三区档案馆合并而成,并挂牌党史办公室和地方志办公室,成为了留存历史变迁的新平台。 馆内目前藏有卷宗324个,不仅囊括了原三区档案,还包含了有关部门、相关机构及个人等提供或捐赠的珍贵档案。数十年如一日做好档案工作的背后,是档案人见证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印迹的使命担当。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最为核心的片区之一,古老的姑苏区在档案留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让沉睡的档案造福更多人,姑苏区档案馆上下齐心协力,深入挖掘档案潜能。他们耗时3年精心打磨编纂出版的《平江路志》在去年7月江苏书展上正式发布。这个将古街巷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和活态保护娓娓道来的作品,一经问世,就收到了来自众多关心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读者的好评。现在谈起人头攒动的平江路,要想考究街巷深处的古老奥秘,翻阅《平江路志》一定是个明智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以《平江路志》为开端,《山塘街志》等苏州名街志的编纂工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每个大隐隐于姑苏城的古老街巷既有着景随人异的独特韵味,又是古城保护与发展的事实见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姑苏区档案馆的努力下,尘封多年的细枝末节都将被赋予全新的期待,成为现代人了解苏州深厚文化底蕴的指南针。 沿着城市文脉寻根溯源,也绝不意味着会耽误现代科技的赋能与革新,档案数字化的发展正在提升群众的办事“幸福感”。2023年7月,生活在姑苏区的沈先生因办理退休相关事宜来到查档窗口查询相关档案。或许是时间太久远,年事已高的沈先生早已记不清每家单位的工作年限与具体细节了。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依托数字化率近100%的信息平台,在系统中输入当事人的姓名后,再核对细节,逐一排除同名同姓等情况,最终锁定了具体信息,顺利帮助沈先生证明了他的工龄。这样听起来心暖暖的小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为了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政务App“惠姑苏”平台上,姑苏区档案馆专门上线了线上查档功能,不方便到馆查档的群众可以通过线上查询的方式,实现在线查档,并且可以选择邮寄等方式,实现“足不出户”的查档出证。数字与人文的共同协作,缩短了群众与档案间的距离,让档案文化走进了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中,充分“活”起来。 守好古城名片,档案文化展露江南风雅 积微成著,积善余庆,得益于一件件会“说话”档案的浸润,姑苏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也似乎比寻常工作者多了几分工匠精神,肩负守护古城文明的崇高使命。 2018年,档案馆将姑苏故事与党史党建相结合,深入剖析文化特点,全面挖掘档案资源,建成了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示馆,打造了学习姑苏历史与党史教育的文化阵地。思想教育工作、主题党日活动、光荣退休仪式……作为十分热门的历史科普基地,每当姑苏区有关部门有新入职的同事,前辈们几乎都会推荐他们前往藏在档案馆中的历史文化展示馆打卡“朝圣”,了解区域发展的整体情况,沉浸式体验古城文脉的川流不息,变身成为城市精神的践行者。 为何会选择前往“档案馆”而非“博物馆”,奥秘就藏在“档案”二字中。如果说在博物馆的橱窗中,大众能看见的是珍贵的文物与文字介绍,那在档案馆中,文物的前世今生都能被一网打尽。不仅是文物本身的故事,考古挖掘的过程、古人与文物间的紧密联系、文物的流传与保存等对档案人来说都是十分具有文化价值的重要留存。正如姑苏区档案馆工作人员所言,他们的优势在于能够溯源江南文脉的前因后果,更广的信息覆盖面给了好奇心超强的现代人更多的切入视角,方便人们抓住线索还原有关城市变迁的记忆。 在姑苏区档案馆丰富的馆藏中,不但留存着城市记忆,更保存着许多和苏绣作品《桃花太平鸟图》一样蕴藏着城市灵魂的非遗、书画作品。随手数数,这里就珍藏着国家级非遗彩灯、缂丝、桃花坞木版年画、泥塑等,还有以姑苏风貌、江南文化为题材创作的苏绣、蛋雕、剪纸等。题材丰富、种类繁多,恐怕是看惯了奇珍异宝的博物馆发烧友也要感叹一番。 馆藏342卷书画档案中,费新我、瓦翁、陆文夫等一位位名家的作品纷纷在列。苏州市平江书画社、苏州市沧浪书画联谊会等组织也多次向姑苏区档案馆捐赠主题书画,挥毫泼墨间尽显姑苏城文人雅士的哲思。“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唐代诗人杜荀鹤《游人送吴》诗中留下的苏州印象,被瓦翁、华仁德、崔护、孙君良等27位吴门书画家共同书写成长3米36、宽1米45的长卷。跨越千年历史,吴门书画家们将自己眼中的诗意江南融入笔墨纸砚的艺术中,凝聚成文化与艺术的结晶捐赠给了姑苏区档案馆。希冀翻看档案的后人也能同书画家们一样跨越时空,领悟江南风雅的刚柔并济,传承灵秀颖慧笃学尚行的城市风格。 懂得感恩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馈赠,又通达传承与保护使命,姑苏区档案馆深知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他们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与非遗传承人等合作,研发周边文创产品;参与档案文化游学线路建设,弘扬传统文化,熏陶青少年从小树立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观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城保护的进程中,一定会出现更多姑苏区档案馆行稳致远的身影。 殷陈萱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