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无价宝 力求保风貌 | |||||
|
|||||
有据可考,苏州的街坊唐宋时就已经成型,白居易的长诗《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里写到:“半酣凭槛起四望,七堰八门六十坊。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也完整记载了六十坊的名录。宋《平江图》上有六十五坊,很多坊名一直沿用到现在。民国时期古城内曾一度分成若干个镇,比如道养镇,就是道前街、养育巷地区,还有古吴镇等等。 解放以后,坊或者镇都没有成为地理管理或者行政控制的单元,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把苏州古城分成54个街坊。那么这个概念是怎么提出的呢? 我听说过的版本至少有两个:一个说法是阮仪三先生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参与苏州古城保护规划的时候提出的。还有一个版本是我们的老市长章新胜说过,“这个概念是我最早提出来的”。他们可能是在某些会议上从各自出发点都提出了这个概念,从技术角度来说,其实还有一个版本。苏州市规划局有一位工程师陈锡坤,当时负责市政、管线的规划,道路和区块的划分一向是由他具体操刀的。所以我相信这个概念是一个集体的智慧。 苏州古城保护,最突出的就是总格局不变、总风貌不变。苏州的园林、重点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得都挺好,还在重点地段规划了很多历史街区。古城建筑风格和城市特征也在延续,没有千城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风俗继续发扬,没有被现代化吞噬掉。 苏州古城保护的成就是不断探索、慢慢积累的结果,也是逐渐深化、系统化的过程。苏州本地的规划工作人员,江苏省规划院的规划专家,包括一些北京上海重量级的领导和专家,他们始终很关注苏州。比如从苏州走出去的时任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先生,清华大学的吴良镛先生、朱畅中先生,同济大学的阮仪三先生等等,他们从各个角度为苏州的保护和发展提过很多意见。 八十年代初系统地提出把古城14.2平方公里规划成小块来进行编制和管理,但是1986年国务院批复的苏州城市总体规划中还没有出现54个街坊的字样。现在大家把21号、22号街坊叫平江历史街区,那时候的提法是平江路地区,另外还有中街路地区、盘门地区、十全路地区、观前地区等等,没有出现编号的街坊概念。 1986年还同步编写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那时对名城保护怎么走,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技术规范,连设计导则都没有,各地在探索,苏州走在前面。八十年代,由国务院审批总体规划的城市除了首都、直辖市、省会和特区,另外只有三个城市:苏州、桂林、宁波,其中苏州和桂林都是重要的旅游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当时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普遍的都没有提要国务院来把关。苏州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城市总体规划,也是率先探索中国历史文化在城市层面上如何传承和保护。 现在看到的巴黎等欧洲历史名城,总体来说保留的是工业文明初期的东西,建造技术、建筑材料也都是这个时期的。从一个城市的概念来说,中国在八、九十年代面临的问题是欧洲人在十四、五世纪面临的。七十年代的中国还处在农耕社会的后期,所以建筑体量都很小,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包括使用的功能,都是前工业化时代的。欧洲人可能在中世纪以后就拆了那些前工业化时代的房子,或者迭代了,现在的欧洲城市建筑实际上是迭代以后的。我们要做的城市保护难度更大,因为古城保护的意识已经建立了,大家看的也多了,所以想的内容也多了,要拆就更难。 整个古城原封不动的保护,类似于像现在平遥、丽江那样,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各个城市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经济发展总量不一样,有保护意识的时候,每个城市的现状也不一样。当时苏州已经提出,要保护好一些重点片区,比如说平江路片区、中街路片区,就是现在的16、17号街坊,后来延伸到阊门地区,即15号街坊。主要是古建比较集中,城市格局比较完整,文物古迹相对比较多的区域。 城市永远是在更新的。如果城市没有更新的话,今天在金城新村遗址就只能看到秦砖汉瓦,从吴王阖闾那边传下来的,所以这是一个不断打补丁、不断迭代的过程。平江路片区以及中街路、阊门地区,它们的迭代比较自然,更新过程比较有机。也有一些片区迭代之后显得比较突兀,看得出代差,以后也许会有更好的解决路径。类似这种,仍然要做不断地探索。 目前全国有100多个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最早提出,跨出古城之外来发展城市,保护古城。在当时也有两种观点,大家都不否认苏州古城应该要保,但是保什么、保多少?一种观点认为,苏州古城反正已经是这样了,可以保护例如观前街地区,保护一些点线面,其它地方该拆拆,该造造;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古城不能动,就是要全面保护。最后国务院的批复中体现的是大原则,明确要全面保护,但是没有说全面保护古城,而是全面保护古城风貌,“风貌”这两个字很微妙。 自从苏州有了明确的城市发展目标,40年来,规划的作用不能说是唯一的,但可以说是决定性的。苏州有一个经验,就是小步慢走,一直在进行不同的探索。包括像干将路这样,虽然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最后打分的话还是正面分。周干峙先生在干将路项目结束时候给苏州写了一首20个字的打油诗:“古城无价宝,古画难添描;不得以改造,力求保风貌。” 邱晓翔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