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茶食糖果业的三大老字号 | |||||
|
|||||
作者:俞 菁
从前吴地风俗,婚嫁、弥月、祝寿、高升、迁居等宴请都会拿茶点款待宾客,配茶必用细碟相佐,内设糕饼、蜜饯等物,故被称为茶食。清末,苏州经营茶食的商铺遍及城内,一些著名商号在此时期出现。如清乾隆十年(1745)建于肖家巷口的野荸荠,其产品一度成为苏州府进贡的贡品。稍晚于它成立的稻香村、采芝斋、叶受和后来居上,成为个中翘楚,在观前街上呈三足鼎立之势。1950年《吴县茶食糖果商业同业公会会员移交清册》中就有162家商号登记在案,采芝斋、叶受和、稻香村赫然立于前三位。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曾拜访过在观前居住和工作过的几位老人,他们便用“糕饼稻香村”“糖果采芝斋”“茶食叶受和”来形容各家特色。又说以顾客来源分类,稻香村因迎合大众口味,尤为城外四周乡民所倾慕,故称“乡庄帮”;采芝斋的食品精致新颖,最受上海来客的青睐,人称“上海帮”;叶受和虽是浙人所开,然所制茶食糕点仍以苏式的精细香甜为主,颇赢得本地老茶客欢心,被称为“苏州帮”。如今,这三家都被列入了“中华老字号”。 糕饼稻香村 现在市面上有“南稻”“北稻”之争。但在方志与档案中均有记载,稻香村最早起源于苏州,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在观前玄妙观东洙泗巷东首开设。据说乾隆皇帝南巡到苏州时,称赞江南美食为“食中隽品,美味不可多得。”并将稻香村等南派代表性美食带回了北京。苏州稻香村在江浙沪一带颇负盛名,清末至民国,业内各家店铺纷纷模仿傍名,有的用“X香村”“稻X村”命名,有的直接冒用“稻香村”字号。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苏州稻香村糖果号在清朝商部申请注册,成为全国茶食糖果业第一家正式注册的商号。到了民国十四年(1925),稻香村又向农商部申请注册,获批“禾”字稻图商标。翌年,苏州稻香村店面翻建,特意在门上塑有“禾”字稻图商标,两边分书“只此一家,并无分出”,同时将这句话登报声明,表现出捍卫自家金字招牌的强烈意识。 1934年莲影《苏州小食志》一文中写到:“苏州茶食店,稻香村最为著名,其次为叶受和,若东禄、悦采芳,又其次也。”稻香村的糕饼比较有名,因是苏州本土商号,自然也遵循苏州人“不时不食”的传统,根据不同时令供应不同食品。春季酒酿饼、大方糕、松子黄千糕;夏季冰雪酥、荤素绿豆糕;秋季南腿月饼、葱油月饼、清水玫瑰月饼、月宫饼;冬季鲜肉饺、马蹄糕、糖年糕。我对它家烘烤出炉的肉饺印象尤其深刻,外皮焦脆,肉多汁满,与长发肉月饼可以媲美。 20年前,我应苏州政协文史委之邀写几篇老字号,走访过稻香村的工作人员。后来他们让我帮忙查档、审读《稻香村志》稿,由此听说了与保定、北京的商标之争,当时觉得以苏州稻香村的悠久历史肯定胜算更大。没想到官司在北京输了,在苏州赢了,双方各执一词,但苏稻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影响。好在苏州稻香村坚持守正创新,得到了来自业界的肯定。“稻香村苏式月饼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8月,还举办了“稻香村创立250周年大会”,会上宣布成立稻香村研究院、基金会、博物馆(筹备组),表示将致力于推动中式糕点文化传播和行业振兴,讲好老字号故事,不断擦亮这块金字招牌。 糖果采芝斋 创立于清同治九年(1870)的采芝斋,产品以糖果最为出名。其创始人金荫芝最初在观前街吴世兴茶叶铺门口设摊卖粽子糖,摊上搁一块“家住玄都东洙泗巷口小糖摊”的牌子。后来租到采芝斋古董店,便沿用此店名开了糖果炒货铺,并请光绪进士、著名书法家费念慈题写采芝斋店招。 苏州美食不但讲究“不时不食”,还讲究“药食同源”。采芝斋的食品多以天然果脯为原料,以中草药为辅料,这些食物对人身体具有一定的营养和保健作用,采芝斋也就有“半爿药材店”之美誉。据说慈禧太后久咳不愈,苏州名医曹沧洲奉命治病时用到了采芝斋的贝母糖当助药,贝母糖中有川贝、知母、薄荷、桔梗、鱼腥草、松子仁等成分,有润肺止咳之效果。贝母糖因此被封为贡品。金荫芝便自制了一块四周环龙、黑底金字的“贡糖”金字招牌,挂在店门口招徕顾客。 采芝斋的苏式糖果名噪四方,金氏后人在常熟、上海等地开设了分店。1927年在上海大世界对面开设了苏州采芝斋糖果店。采芝斋糖果中多以果仁、玫瑰、薄荷、桂花等物为辅料,色香味俱全。炒货中玫瑰西瓜子、奶油西瓜子,蜜饯里的九制陈皮、开味话梅、白糖杨梅干都颇受市场欢迎。到现在,上海人提起苏州的老字号品牌,第一个想起的还是采芝斋。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时以采芝斋糖果招待过外国友人。采芝斋糖果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糖”,走向国际市场,声名远扬。 这些年来,采芝斋通过走访老一辈行家、挖掘传统工艺,逐渐恢复一些传统特色产品,如贝母贡糖、水晶山楂糕、乌梅饼等。同时在新产品开发中采用了生物工程技术,使产品更加符合当下人们崇尚养生、美容、休闲的需求。产品种类层出不穷,有100多种食品。采芝斋这个老字号在同行中始终屹立不倒、弥久愈新。
茶食叶受和 叶受和与我的渊源更深一些。我外公是叶受和创始人叶鸿年最小的儿子。叶氏是浙江慈溪鸣鹤镇第一大族,在杭州开办了叶种德堂、在温州开办叶同仁堂、在上海开办叶大昌等现今尚存的百年老字号。听我外公说,光绪十年(1884)秋天,由监生捐官同知的叶鸿年住在苏州玄妙观牛角浜,一次去稻香村买糕点时遭到店大欺客的伙计怠慢。叶鸿年家产丰厚,在家乡一直仗义疏财、赈灾办学,当即决定自己开家茶食糖果号,不蒸馒头争口气。第二年,一家新店在稻香村东邻开张,店号“叶受和”,意为来我叶家店铺的顾客都会受到和气对待。同时提出开店宗旨:凡稻香村有的,叶受和亦有;没有而应有的,弥补并力创名牌;尤在质量上不惜工本,务必赶超。 民国文人枫隐在1923年所著《饕餮家言》中记载:“稻香村从前专批发于各乡镇,故营业虽佳而制法甚粗,野荸荠则较精,惟近今有宁波人所开之叶受和,出而与之竞争,故稻香村亦大加改良,而野荸荠顿形退化……”1929年,叶受和翻造店面,为三层欧式洋房,营业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当时第三任经理陈葆初设计了丹凤商标,一凤一凰之间缀一红色牡丹,凤衔稻穗(隐喻稻香村),凰踩荸荠(隐喻野荸荠),将此图案置于楼顶墙面上。1930年、1934年又分别在景德路、国货公司(现人民商场)相继设立分店,此时雇员总数已超过稻香村、采芝斋,为茶食糖果业中之最,同业间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叶受和自制的茶食糕点博采江浙众长,以苏式为主,夹带宁式口味,显得风格别具。听已故苏州文化学者程宗骏生前说过,叶受和的小方糕、枣子糕、水茯苓糕、八珍糕、肥儿奶糕都很受欢迎,老少咸宜;四色云片糕分玫瑰、杏仁、松花、苔菜四种,片薄香脆;还有一种特制的云片糕,中嵌彩色福禄寿三星及《西游记》、《空城计》等戏文图案。时人评论:“叶受和月饼、肉饺不及稻香村之佳,而零星食品则优美过之。”其特色茶食有豆仁酥、冰雪酥、芙蓉酥,还有醒酒梅、藕酥糖、豆酥糖、黑白水煮花生等。尤其是虾子鲞鱼,用新鲜虾子制成,味道鲜咸,为下酒佐餐上选之品。当时船上“卖鱼娘娘”每天大清早就将新鲜鱼虾担至观前街上叶受和店门口,作坊里的工人便拿进去一番洗刷,将虾籽分离出,除用做虾子鲞鱼外还可做虾子酱油。 1956年公私合营后,叶受和又创出“开口笑”等新品种。以顾客为本、不断创新是老字号生命力得以延续的根源。如今的叶受和被津津长发集团纳入旗下,一些传统产品也冠以津津的品牌销售。叶受和这个老字号应被珍惜。记得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有海外华人刚回到大陆,提出想要买叶受和茶食当伴手礼,然而在观前街上兜了一圈也没找到店号,失望而归。当时叶受和使用的是稻香村的店名,直到1986年才恢复原名。2009年,“叶受和苏式糕点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叶受和的松仁猪油枣泥麻饼、方糕、酸梅汁等传统食品在网上还是颇受游客好评的。
老字号是一个城市丰富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乡愁记忆。保护好、传承好、开发好这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可以更好地扎根中国社会,厚植新时代的人文经济。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