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食话:五色新丝缠角粽

发布时间:2024-06-10 浏览次数:225次

作者:沈建东

中国民间一些看上去极其普通的实物,梳理历史,常常会有惊人的发现,动辄千年的比比皆是,端午我们吃的粽子也不例外,粽子早在先秦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被记入史籍,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角黍即粽子的“先祖”,那个时候多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因称“角黍”,而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则称“筒粽”。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那个时候吃粽子是在夏至到端午这段时间,后来夏至的风俗与端午时间上十分近就逐渐归并端午节也成为我国汉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古代有关糯稻的文字记载,首先见诸商周时期。如《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为酒为醴,烝畀祖妣。”醴即是用稌米酿的甜酒。古代黄河流域也称糯稻为稌,那时的稌或稻,主要都指糯稻。《诗经》里还有《小雅·甫田》《唐风·鸨羽》《豳风· 七月》《小雅· 白华》《鲁颂· 闷宫》等章,都有咏稻稌的诗句。可见那个时候糯稻就已经有一定的种植了,人们已经用它制甜酒。后来糯稻种植在南方普及,使得粽子的原料得到了保证。

东汉末年,民间就有用草木灰水浸泡黍米之法,因水中含碱,煮熟后米粒呈浅黄,称碱水粽。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卷八五一引晋周处《风土记》:“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 苏州民间至今仍有用稻草灰的水煮粽的习俗,称之灰汤粽。可蘸白糖吃,清香软糯,十分可口。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后来粽子里包裹的食物越来越多,选料的范围无限的扩大。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盛唐的粽子花样更是新巧,长安已经有了专门经营粽子的店铺了。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有“庚家粽子,白莹如玉”的记载,唐中宗时期盛行一时的“烧尾宴”上的一道佳肴——“赐绯含香粽子”(蜜淋)大约即此粽,现在人称之白水粽,吃的时候用蜂蜜拌食,古人称蜜淋,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曾作诗赞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立团”。

粽子形状还出现锥形、菱形、筒形等多形状。《岁时杂记》称:“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又名九子粽)”。尤其是秤锤粽即九子粽,唐明皇曾有诗赞云:“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日本文献中有“大唐粽子”记载。宋朝时,粽子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大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巧粽之品不一,至结为楼台舫辂……”说明宋代端午吃粽子已很时尚。南宋首都临安(杭州)记录的糯米点心,则琳琅滿目,品种繁多,有丰糖糕、乳糕、……裹蒸粽子、栗粽、巧粽、裹蒸茭粽、蒸糍……等数十种之多,粽子制品花样越来越多了。

WechatIMG1550.jpeg

箬叶清香与糯米清香叠加,造就迷煞人的粽香

“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粽子与楚国屈原的关系是如何实现的呢,据南朝梁代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是这样解释的,他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穀四·粽》也类似的记载,其云:“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糉,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但据考证,直到南北朝时代,即使在屈原的故乡也并没有端午吃粽的习俗,龙舟竞渡却是存在的,确系屈原之故,“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命,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为俗。”吴均的“谐记”实在是妙笔生花的很,人们无限同情屈原投江之举的无奈,赞美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相信这故事流传至今也就不奇怪了。

粽子本是普通食物,但端午日却是阴阳相争的特别日子,古人用箬叶包米制成角黍,取阴阳调和、驱邪避毒之意。这样粽子渐从夏至转移到端午上,后来端午与屈原绑定后,粽子也随之被文人附丽成祭祀三闾大夫的祭品,成了屈原所代表的忠君爱国情怀的载体。

WechatIMG1551.jpeg

彩线粽子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今天的粽子仍然是端午的节日食品,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苏州粽子以精细见长,现在更有各样异的粽子面世,但传统的角粽还是主流。苏州民间有句俗语:勿吃端午粽,死仔勿人送。所以每届端午,有点名气的粽子店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市民们买粽子、插菖蒲艾草过端午成为姑苏一景。古城的街巷里还有十分擅长包秤锤粽即九子粽的好婆们,九粽成串,上大下小,用彩线缠就,多是端午送礼的节日佳品,特别是新婚的子女,娘家婆家都要送九子粽给新人,祝愿他们早生贵子。巧慧的苏州人还在吃粽子的时候,发明了工艺小挂件——丝线(彩线)粽子,用五色彩线缠就,内放驱虫净化空气的中药粉。端午期间挂在家里祛除蚊虫,护佑全家健康。

端午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