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非遗:苏州同里宣卷的前世今生 | |||||
|
|||||
作者:仲丽娟 夜幕降临,古镇的石板路上灯火阑珊,茶馆内却人声鼎沸,一方舞台上,身着传统服饰的艺人手持纸卷,口诵词句,婉转悠扬的弦乐随之起伏。这就是苏州独有的非遗瑰宝——同里宣卷,那流淌了数百年的故事与情感,在这一刻跨越时空,跃然眼前。今天,笔者将带您领略这份镌刻着岁月印记的独特艺术形式,一起揭开这古老而生动的画卷,聆听江南水乡的沧桑与变迁,感受那一份独属于苏州的浓郁人文气息。 相传,宣卷这一艺术形式源于唐朝佛教文化的世俗化传播,僧侣们借助说唱方式演绎经文故事,让深奥的教理走入寻常百姓生活。随着时间推移,明清之际,同里人民巧妙地融入了当地方言、民间故事和戏曲元素,使其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同里宣卷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清朝康熙、道光年间,同里宣卷迎来了黄金时代,伴随着江南经济文化的繁荣,宣卷活动在同里古镇及周边地区蔚然成风,成为民众重要的娱乐与精神寄托。彼时,无论是喜庆节日还是日常生活,都能听到那一曲曲由宣卷艺人演绎的动人故事,他们手持卷轴,口中念唱,伴以悠扬的丝竹之音,营造出浓厚的乡土氛围,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 步入21世纪,尽管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同里宣卷并未随岁月流逝而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其保护与传承给予了高度重视。自2006年起,同里宣卷连续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先是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后晋升至江苏省省级名录,在2014年更是作为吴地宝卷的组成部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这是对同里宣卷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其未来传承发展的有力保障。 敲锣打鼓,丝竹齐鸣。在伴奏乐器方面,苏州同里宣卷虽然具体配置可能因时而异,但通常包括胡琴、笛子、扬琴等传统民族乐器,同时伴有醒木、响板等打击乐器以配合说唱的节奏感。这些乐器的选择既体现了宣卷与苏州评弹在音乐上的相通之处,又保持了自身的朴素风格。表演中,艺人往往会根据曲目内容和情感表达需求,巧妙运用不同乐器营造气氛,强化叙述效果。 宣卷剧本的创作更是一绝,讲究叙事结构的环环相扣,情节跌宕起伏,往往采用白描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把生活琐碎编织成扣人心弦的故事画卷,让听众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提起经典作品,首屈一指的便是《珍珠塔》。这部源自清代弹词的长篇叙事曲目,经过历代宣卷艺人的改编和传承,已成为同里宣卷的代表作之一。《珍珠塔》讲述了主人公方卿家道中落,却在表姐陈翠娥的帮助下东山再起的故事,富有浓厚的伦理道德教育意义和人生哲理。该剧目情节紧凑,语言生动,地方特色浓郁,深受广大听众喜爱。另一部在同里宣卷中流传甚广的精品便是《白蛇传》。这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在宣卷艺术家们的精心编排和精彩演绎下,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该剧母尤其注重挖掘和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以及人与妖之间复杂微妙的情感纠葛,使其脱颖而出,成为同里宣卷艺术宝库中的璀璨宝石。此外,还有《梁祝》《孟姜女》《岳飞传》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宣卷曲目,它们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真实写照,又是同里宣卷艺术底蕴的生动体现。 “来哉,听一卷江南烟雨事。” 同里宣卷,这门独特的地方艺术巧妙地融入了苏州方言,说唱艺术犹如那蜿蜒流淌的小桥流水,既有俚语俗言的亲切接地气,又有韵文诗赋的雅致高远。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其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传统说唱的魅力。当代社会,同里宣卷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尝试创新融合,通过数字化记录、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热爱这一传统艺术,确保这一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独特民俗文化瑰宝,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