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艺兰

发布时间:2024-04-15 浏览次数:289次

作者:吴琰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家语》)孔子以兰喻君子,后世兰花还被称为“国兰”。在中国文化中, 兰花是民族精神与品格的象征,兰文化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兰花的栽培历史已有两千余年,苏州人爱兰、植兰、养兰、赏兰蔚然成风,栽培技艺也逾千年而代代相传。

WechatIMG6931.jpeg

有关苏州“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在《西亭》一诗中写了郡斋中的兰,诗曰:“弱藤已扶树,幽兰欲成丛。”自南宋迁都临安,苏州经济日见发达,时谚:“苏湖熟,天下足。”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也日益发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苏州人爱兰养兰渐成风气。宋末元初隐居苏州的著名画家郑思肖善于画兰,为了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所画兰花无根无土,以抗议元朝“南侵”宋朝土地,自己则坚决不肯出仕元朝,传为画坛和兰界的佳话,郑思肖的画兰提高了兰文化的层次,赋予了兰花一个高洁的光环。

明代苏州兰花的种植已十分普遍,沈周,文征明画有多幅兰花图,吴门画派的陈淳、仇英、周天球等也都有兰花画作传世。苏州的收藏家张应文著有《罗钟斋兰谱》,书中记载了苏州人种植宜兴、杭州一带产的春兰、蕙兰以及福建、江西来的墨兰、建兰的情况。可以说最迟在明代,苏州人养兰已品类齐全了。

明末清初,中国东南沿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苏州的兰文化得到了更大发展。清嘉庆元年(1796),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首次记述春兰名品23种、蕙兰28种。这是第一部记载江、浙地区春兰与蕙兰品名的著作,是目前存世的兰谱中最早详尽描述瓣型学说的。朱克柔号砚渔,清乾隆、嘉庆年间吴郡人,医史学家、艺兰家。光绪二年(1876),苏州人袁世俊的《兰言述略为兰谱中的经典之作记春兰28种,蕙兰69种,建兰13种。所记品种性状更详,并在兰谱中第一次出现记录相关品种的选育时间、地点、与选育人,这为研究兰花史提供了珍贵资料。袁士俊在如何选育好花上下足了前人所不及的功夫,形成了兰蕊顶型九种,蕙之五门八式。在花品的排序上与朱克柔略有不同,提升了梅瓣的地位。毫无疑问,这两本兰谱成就了苏州兰文化的一大特色。

有人画兰咏兰,有人写艺兰著作。清末民国初,苏州城内还有一条“兰花街”,成为兰花的集市。《兰苑记事》谓:“在苏州观前街之南,约摸四、五十米长的小巷内,兰贩租屋专营兰蕙或出售兰花花朵,因而成了当地嗜兰者经常光顾之地,各地爱兰者亦纷至沓来,热闹非凡。”

古代苏州人对兰文化的贡献有三:一是由于苏州爱兰养兰者众多,经济富裕,内行懂兰花的人又多,“好品种”到苏州不愁销路,从外地来的野生兰花中选育出了大量名种并流传至今;二是写出了数本艺兰的经典专著,为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是通过历代画家、诗人和文人的作品,将兰文化传播开来,使得兰花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高雅花卉,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苏州的社会风情。

在苏州兰文化的发展史上,拙政园是一个重要的地点。拙政园为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兰雪堂是拙政园东部入园游赏的第一景,堂名取意于李白《别鲁颂》中的诗句“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意为清香高洁的厅堂,也寓意园主道德品行似兰之幽香,如雪之洁白。

在唐代,拙政园一带曾是诗人陆龟蒙的宅园。陆龟蒙,吴郡人,居临顿(今拙政园位置)。陆龟蒙在《夏日闲居作四声诗寄袭美》一诗中写园庭自植兰蕙,在写临顿园居的《幽居赋》中,亦提到了兰与蕙。清代江浙沪地区成为兰花栽培中心,苏州兰花的培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兰言述略》序言中说:“当南皮相国(张之万)闻府吴中时,公余之晦,雅好艺兰,凡海内名花异种,悉罗致于拙政园。”

1964年,朱德元帅在拙政园内赠兰及《兰华谱》于苏派盆景一代宗师朱子安;1993年,拙政园举办首届苏州市兰花协会成立大会;2021年拙政园与苏州农林院校共建兰花工作室,逐步成为苏州代表性育兰基地。

寒兰作为国兰五大系列之一和后起之秀,近年来引起人们的瞩目,栽培爱好者日趋增多。寒兰作为国兰审美之终极,纤细高挑的花箭骨力强劲,细狭修长的花瓣端庄秀丽,间隔疏朗的花序昂首挺立,再配以叶型、株型,寒兰那种超凡脱俗、优雅大方、孤傲洒脱的内涵就展露无遗。寒兰极具艺术美感,是一种轻描淡写般的诗情画意,体现了个性美,自然美,意境美……围绕国兰栽培品质核心,拙政园创新性地开展对寒兰的选育研究与保护,塑造苏州园林企业的品质核心竞争力。

师古不泥,传承有序,创新更是没有终点。在2022年中国连城寒兰节暨第五届寒兰精品展上,由拙政园殷琰选送的细叶寒兰作品“芳华”有幸拿到了苏州艺兰史上的第一个金奖,三十年磨一剑,终于实现了苏州艺兰史(寒兰类)奖项零的突破。择一事,终一生。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爱好,用心做事,敢于突破,在继承古法艺兰的基础之上输入了创新的新鲜血液,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和自我的升华。

兰为王者香,无人亦自芳。兰花是花中君子,具有极高的生态和文化价值。文化是民族之魂,赓续传统文化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重要责任。加强对兰花的保育和利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美好事业。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