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过江

发布时间:2024-04-06 浏览次数:10次

作者:沈建东

古代民间相传农历二十八日为“老和尚过江日”,有人说像清明节气,但是没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闲情雅致,多了狂风暴雨,气温骤降,宛若冬天。还有民间传说言“老和尚”一旦过了江,这一年的江南很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更是奢望。作为民间守护神的“土地菩萨”想方设法阻拦,于是气候骤变,风雨大作,滚滚长江更是浪高风急,难于行船,自然“老和尚”也就无法过江而来了。这就有了“老和尚过江——前三后四,必有风雨”的民间谚谣。但是如果没有北风吹起,气温骤降,反而不美,传说所谓“老和尚过江”,是指从江北过长江到江南,老和尚过江随身带上万的棺材,如果没有这样的寒冷和风暴阻止,江南必将死去成千上万的人。如果这天吹起了南风,则更不好了,俗语有云:“必有风报,若吹南风,主旱。”故太湖东西山一带“做廿八”

WechatIMG6930.jpeg

明戴进绘《达摩图》

老和尚身份的三种传说

传说煞有介事儿,那么“老和尚”何许人也?民间也有很多传说。第一种说法说老和尚是东渡扶桑的鉴真和尚,老百姓又很难理解宣扬佛法救世的他和天灾歉收的关联。也许是唐高僧鉴真和尚东渡六次日本才成功。经历了5次失败后,在66岁高龄、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于唐天宝12年即公元753年东渡成功。他不畏途险,到达日本后,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等传统文化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极大尊敬。鉴真和尚渡的不是江而是海,但老百姓传来传去就不知所云了。但鉴真东渡谱写了一曲“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佛教文化传播佳话,至今日本唐招提寺的钟磬声依旧余音袅袅。

第二种说法是“一苇渡江”的达摩祖师,他将佛法带到江南,初和梁武帝谈佛甚欢,后意见不合,遂渡江北上,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终成正果。少林寺南山有一座二祖庵,堂院内有苦、辣、酸、甜四眼水井,是达摩为炼二祖慧可佛性先后用禅杖往地上扎出来的四眼井。离二祖庵不远有一块大石头,叫炼魔台,都是佛教禅宗初祖达摩和二祖慧可留下来的。后人便把这四眼水井称“卓锡泉”。慧可住的草房,后来改建成庙,被称为“二祖庵”。元代杨奂卓锡泉》诗云:大士传心要,诸方叩道元。至今卓锡地,莹澈有遗泉。卓锡,又称住锡。卓,植立。锡,锡杖,僧人外出所用卓锡即立锡杖于某处之意。不妨分析一下,以求教大方。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所建,他在寺内翻经台翻译了《华严》《涅槃》《维摩》《十地》等经,并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年老后跋陀迁居少林寺外,直到圆寂。达摩祖师在南朝(420—589)期间来到中国,梁代存在时间是502—557年仅仅55年,梁武帝萧衍在位502—549年。由此推断达摩比印度高僧跋陀尊者来中国时间晚。但是当时禅宗对于中国佛教界甚为陌生,所以没人接受,就连大名鼎鼎的学佛皇帝梁武帝也不懂,更遑论信徒了。所以两者相谈不欢而散,达摩渡江到嵩山少林寺,不畏艰难创立大乘禅宗,并传禅法心要,在公元527年前后收下弟子慧可。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和达摩在来华时间上有重合之处,但两位高僧在少林寺见过没有呢?令人猜想。

对比下来民间第三种说法的传播度和接受度更高,老和尚是《白蛇传》中的法海和尚,“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的他自从躲藏在蟹壳后,每年的农历二月廿八才得三天自由身。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他越过长江寻白娘子和小青不到,迁怒于当地百姓,江南等地就将风不调来雨也不顺。对于这样的传说当然不能信以为真,但这样的气候特征确实存在。

文化影响

清顾禄《清嘉录》记载说“(二月)二十八日,为老和尚过江,必有风报,若吹南风,主旱。”并考证说:“范成大《吴船录》云:‘丁巳,泊长芦,襆被宿寺中,此为菩萨达摩一苇浮渡处。’然未尝指定此日也。《昆新合志》谓‘二十七 、二十八日南风,主旱。’谚云‘念七念八吹得庙门开,蛳螺蟛蚬哭哀哀。’”看来,农历二月廿八是初春天气,总是阴晴不定,风雨突起,气温也上下波动,古人称神鬼天,所以早有相劝说:“寄声莫把冬衣当,耐过一旬神鬼天。”而宋代范成大《吴船录》里的长芦寺则是一座位于江北六合的皇家寺庙,名气很大,引得历代诗人都来此赋诗词唱和。无论是风雨大作,还是细雨纷纷,在江南都多了份诗意的联想,“沾衣欲湿杏花雨”也好,“狂风过后花满地”也罢,总能引得文人一唱三叹,徒增感喟。

自达摩渡江后,禅宗也传入中国,中国的绘画题材也增添了新内容,即达摩渡江图和达摩面壁静修图。据记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善画达摩,颇多题赞。明孙克弘《达摩渡江图》,现藏宁波“天一阁”。明丁云鹏是颇受董其昌赞赏的晚明人物画家,他绘有《达摩面壁图》。题赞云:“一苇渡江,九年面壁。开甘露门,广群生泽。”“一双履,一根锡,对面者谁,应声曰不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1917年东渡日本学习时,立志救国抱负的《无题》诗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其中“面壁十年图破壁”是用的达摩面壁苦修的典故,表现了青年时代周恩来力图“破壁而飞”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事业的革命精神。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