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史话

发布时间:2024-02-12 浏览次数:24次

作者:陆衡

又到了满城尽红春联的时候。过年时,苏州相对来说还比较清淡,一家的大门口要贴个春联,但是在北方讲究有一个门就要贴一个春联。自己造的小楼,有的时候是十几个门,甚至几十个门,都要贴一个春联,真的是红红火火。

WechatIMG6879.jpeg

园林中的春联

春联这个“联”为什么这么写?繁体字的右边是跟关门的关(繁体:)中间一样的。最早关门的关,就是两扇门用绳子去把它扣起来。追根溯源,联最早是这样写的:,上面就是耳朵,下面是一串耳链。联的本意是耳链,在脸面的两边。门是一个家庭的脸面,或者说一个单位的脸面,对联就是贴在两边的,像耳链。

为什么春联成了过年的时候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是谁发明创造了春联?最早是没有春联这种形式的,而是在门上面挂桃符。周朝就已经开始了。因为桃与逃同音,辟邪就是要逃避不好的东西。桃符是在两块桃木上面刻两个神:神荼、郁垒。

桃符这种形式大概一直挂到了唐末。到了五代的时候,过年还是要挂桃符,但这个时候发展到除了两个神,上面还要刻两句话。五代有些国君,虽然国运都不长,但是都很有才。后蜀的第二位叫孟昶公元964年过年,不满意大臣写的两句话,最后亲自操刀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考证,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

春联的大发展要感谢一个人,朱元璋。特别喜欢春联,也是写春联的高手。定都南京的第一年除夕,他忽然下诏,要求公卿士庶门口都要添加一对联。朱元璋是一个实干家,第二天他亲自出宫去检查挂春联的情况。来到一户阉猪匠家的时候,发现门上没有贴春联。阉猪匠说,我水平有限,不会做春联。朱元璋当场给他做了一对子:“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对得很工整,也很有趣。做春联不光是合辙押韵或者词性对的不错,意境和趣味不够也不算好。

朱元璋把春联变成了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必将长久地延续下去的、非常深入人心的一个民俗。春联经久不衰,因为它有个好处:雅俗共赏。有很多经典春联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比如说:“梅呈五福,竹报三多。”梅花有五个瓣,寓意是每一瓣都带来福气;竹叶是由三片组成的,所以叫三多,寓意好事多多。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是一副经典的传统对联。它的寓意是新的一年,又有一个新的元开始,然而此元不同于前面、过去的元,都是新的。还有一副七言春联也是经常写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意境很好,上联写出人生风骨,下联桃李杏都是在春天开的,有一种和谐温暖,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感。这些春联都很通俗,没有一个字是拗口的,而且笔画也比较简单。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对联的起源当然更早,据说最早的一副对联是南朝梁代一个叫刘孝绰的人写的。刘孝绰罢官以后,在自己的门上面贴了副对子:“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婚丧嫁娶活动都不参加,大门紧闭,达官贵人谁来了都不开门。也就是躺平。

有一个对子写苏州地区的美食:“螃蟹八足二鳌,横行天下;鲈鱼四腮一尾,独占松江。”最好的螃蟹和最好的鲈鱼(四鳃鲈),是我们这一带的美食,所以吴江又称鲈乡。另有一个对子写得也巧妙:“董圣人,康圣人,董康圣人;李学士,白学士,李白学士。”写六位文化名人,很有趣味。

春联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喜气。有些对联虽然很好,但是不适合做春联。比如说“流水落花春去也,似曾相识燕归来”很好的句子,但是不喜庆。春联,是汉字特有的文学形式,既尽显汉字之妙趣和智慧,又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在辞旧迎新之际,以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红红火火,喜气洋洋。撰写书写好春联,将其发扬光大,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之睿智和伟大!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