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守岁如何来的 | |||||
|
|||||
作者:沈建东 在古代,大年夜,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称守岁,即在除夕之夜,通宵守夜、辞旧迎新的一种习俗,民间称之为“熬百岁”。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南北朝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诗云:“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 晚唐李商隐《隋宫岁》“消息东郊木帝回,宫中行乐有新梅。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浆作寿杯。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惊欲雷。昭阳第一倾城客,不踏金莲不肯来。”则写的是皇宫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因此家家年夜都守岁,以求新年吉祥,为父母寿长。 古人守岁也有很多节目,如唐朝诗人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在摇曳的烛光下,两家友好的世家守岁的筵席长龙一般摆起来,还有歌女唱梅花曲,大家一起喝新酿的柏酒,行起酒令的游戏,筵席间充满欢乐喜庆的气氛。孟浩然虽然做客人家,不由得心生感慨,能和好友一起守岁,难得的机会,以后年年相见很难,于是提笔赋诗抒发情怀。孟浩然还一首《除夜有怀》写的也是守岁,诗云:“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明文徵明的守岁诗词则是他二十七岁那年除夕夜所写,诗里感叹岁月蹉跎,自己还一事无成,他的《丙辰岁除》:“二十七年成抵用,半供忙走半闲过。挑灯又守今番岁,对酒愁听去日歌。平世及知更事少,穷身惟恐受恩多。尽情试检床头历,奈尔匆匆此夜何。” 元代姚燧《满江红》把守岁写的大气磅礴:“六十一年似,窗隙白驹驰。人家守岁痴计,明日怕容辞。万事才堪一笑,何必朱颜年少,谁不侮吾衰。只看屠苏酒,先酌襁中儿。无以为,闲隐括,谪仙诗。人生日日浑醉,百岁以为期。三万六千场耳,一日杯倾三百,巧历算能推。试问自今去,余有几何卮。”年夜因为是新旧交替的一夜,“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人分外的重视珍惜,感叹也特别多,却统统化作酒香和诗词了。可见守岁和压岁是过年风俗中最具特色的祈福形式。 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老人守岁是为了“辞旧岁”,意思是珍惜时间;年轻人守岁,意思是延长父母寿命。 明清时代守岁的风俗依然如故,顾禄《清嘉录》:“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席振起《守岁》诗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接着顾禄对守岁的历史做了考证:周处《风土记》“蜀之风俗,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宋袁文《瓮牖闲评》谓:“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父子团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为也。且古人无不守岁者,如少陵《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戎家。’苏东坡诗:‘欲唤阿咸来守岁,林乌枥马斗喧哗。’皆是也。”又周密《武林旧事》:“除夕,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又吴自牧《梦粱录》:“除夕,围炉团坐,酌酒唱歌,终夕不眠,谓之‘守岁’”。江、震《志》:“除夕,小儿女终夜不就寝,曰‘守岁’,能延年。”《昆新合志》:“除夕,家人围炉欢坐至子夜,曰‘守岁’”。长、元《志》:“除夕,饮守岁酒。”范《志》并云:“郡俗,有守岁盘。”清代在苏州民间还有专门的守岁蜡烛,“燃双椽烛于寝室中,宵永烬长,生花报喜,红荣四照,直接晨光。谓之守岁烛。”年夜团圆饭吃罢,孩子们手提灯笼,三五成群,出门游玩以防止积食。宋代苏州民间有卖痴呆的习俗,直到元代还依然传承。守岁的儿童多半强撑不过,被大人抱去睡了。“长者贻小儿以朱绳贯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枝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徵,”可谓:“百十钱穿䌽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守岁 正如袁文在《甕牅闲评》所说:“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岁不眠,正人家所乐也。”从古至今的守岁习俗表达的是对时光的珍惜,对合家团圆的向往,对五谷丰登的期盼,正如苏轼守岁诗云:“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