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食话丨菱角杂谈

发布时间:2023-09-21 浏览次数:922次

作者:尹维东

(一)关于菱角的古代“地图炮”

当你漫步在苏州街,看见有人卖菱角,秋天就在眼前了。

菱角位列苏州“水八仙”,是典型的南方水产品。有则笑话给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标签,作者是明朝万历年间在苏州做过县令的江盈科。

有位北方人来到南方做官,当地人请他尝一尝菱角,官员居然连壳一起吃下。有人善意提醒:吃菱角要去壳。官员怕丢面子,嘴犟说:我不是不知道,只是想清热下火,故意连壳一起吃。就有人问他:你们北方也有这个东西么?官员故作不屑的吹嘘: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故事的名字叫《北人食菱》。你看,古人开起地图炮来,火力也是很猛的。

WechatIMG6074.jpeg

菱角

(二)菱与咋分清

菱角古代叫菱芰。《本草纲目》里面说:其叶支散,故字从支。其角棱峭,故谓之菱,而俗呼为菱角也。其他古籍也有把二角菱称为菱,四角菱称为芰的记载。四角菱角以野生为主,据说果实最小的细果野菱已经列为国家二级濒危植物。

小时候我跟同伴一起摸河蚌,因为不善游泳只能踩着河底淤泥前行,被野菱角狠狠的扎过一次。野菱就是一个小黑刺疙瘩,酷似江湖暗器。李时珍说野菱自生湖中,叶、实俱小其角硬直刺人。此言不虚。

(三)食菱两千年

国人吃菱角的历史悠久,《国语》当中记载了“屈到嗜菱”的典故,春秋时期楚国贵族屈到是菱角的铁杆粉丝,临死之前叮嘱后代:“祭我必以菱”。祭祀的时候家臣当真端出了菱角,被他的儿子屈建撤了下去,因为不符合祭祀的礼制。唐朝柳宗元批评这个儿子不孝:忍绝其父将死之言。后来苏轼又写《屈到嗜芰论》,跟柳宗元隔空打嘴仗,支持儿子的做法,好不热闹。不管谁有理,中国人吃菱角的历史超过两千年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菱角既可以当水果,又可以当零食,还可以当粮食。中医认为,菱角生食可以清热解暑、除烦止渴;熟食能益气健脾。菱角和鸡头米虽然都是水生植物,但是有趣的是,民间认为鸡头米是温性的,而菱角却是寒性的,理由是:菱花开背日,芡花开向日,故菱寒而芡暖(《仇池笔记》)鸡头米的花向阳而开,菱角的花背对阳光开放,所以一温一寒。

WechatIMG6075.jpeg

鸡头米

不管你信不信,古人总有一套自洽的逻辑。

对于穷苦人家来讲,菱角是寒性还是温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可以果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太湖地区的农民临水而居,菱角鸡头米茨菇这些水生杂粮,在荒年可以补充稻米的不足,充饥救命。

北宋景德年间湖州长史左文质在《吴兴统纪》中说:“菱湖居人采菱焙干,以备凶年,号菱米”。这种当作“储备粮”的菱角,选用的都是老菱角,而且按照加工贮藏方法的不同,还有不同的名字:

“在水已久,皮已烂尽,壳变黑色,谓之乌菱。堆在屋内,并不入水,日久皮亦烂尽,壳变黄色,谓之酱菱。采后向风中吹干,日久皮壳收瘪,谓之风菱。”

WechatIMG6076.jpeg

乌菱

(四)种菱三不宜

环太湖地区在种植和培育菱角品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清人章震福在《农人畜》里面就专门记录了湖州地区种植菱角的学问。比如对种植菱角的水面有三个基本要求,其一,水底有硬底软底之分,硬底者水底皆砂石,不能生根,无可种菱;软底则底多浮泥,菱易著根,栽种自易。如此看来,阳澄湖就不太适合种植菱角了,因为阳澄湖的特点就是水底坚硬,所以锻炼的螃蟹脚爪强壮有力。但是菱角不容易在这里扎根。其二,龟鳖多的地方不能种植菱角。因为龟鳖在水底爬行,会使泥土松动,菱角不容易生根,而且龟鳖啃咬菱角苗,也会影响植物生长。其三,种植菱角的地方水流应该平缓,水流湍急会让菱苗连根漂浮。这些经验一直到今天仍然是有用的。

种植菱角的方法,早在元代的《王祯农书》中就有记载。一种是直接播种,“秋上,子黑熟时,收取;散着池中,自生。”这个方法最简单,把成熟的菱角撒到水里,静等来年收获。另外一种属于育苗移栽:“重阳后,收老菱角,用篮盛,浸河水内。待二三月,发芽,随水浅深,长约三四尺许,用竹一根,削作火通口样,箝住老菱,插入水底。”这个需要把老菱角春季催芽,然后移栽,虽然麻烦一点,但是成功率更高。

(五)自古菱芰好入诗

古代苏州地区的菱角,以吴江最突出,吴江的菱角,又以黎里最盛。清朝嘉庆时昆山人徐云路在《黎里志》记载:“黎川多潴泽,村民届水为田,率种菱芡,翠股紫茎,掩映蓼红苇白间”。

菱角口感宜人,形态有趣,加上江南女子泛舟采菱,总给人带来浪漫的遐想,古人留下过箩筐的采菱诗篇。梁武帝写过《采菱曲》,刘锡禹写过《采菱行》,白居易写过《看采菱》梅尧臣写过《侍郎采菱》这个清单可以列到长安三千里。

李白在《秋浦歌》里面说: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在这首诗里面,男孩子一定是在岸上盯梢蹲守采菱女,刻意制造“一道夜歌归”的机会。想必是个痴情郎。

可是采菱的姑娘未必如此痴情。

刘禹锡的《采菱曲》写到: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

采菱的姑娘沉迷于工作,骑马的心上人都顾不上送一秋波,撑一支长篙,向菱角最盛处漫溯。忒现实了点。

苏州的菱角软糯香甜,不像我家乡的菱角黑硬扎手。可是,我还是想尝一尝它的味道。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