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故事:鸭蛋会馆里的幼儿园

发布时间:2023-06-01 浏览次数:254次

作者:董寿民

image.png

母亲与她的两个外孙及外孙女

这张合影是我母亲和她三个外孙(女)地点在一座私家花园内的托儿所,时间大概是1960年3月初的某日下午。望着花园为背景的照片,许多尘封的往事就像开了闸的河水,一下子就在脑海中涌现出来。

1952年至1962年夏,我家租住在新民桥堍的鸭蛋会四号。房东姓郁,是户有钱人家。整栋房子坐北朝南,面积极大。前门是鸭蛋会(巷子名),后面直通潭子里。除了房东本家三户,还有八户租客,我家便是其中之一。我父亲早已去世,只有母亲、弟弟、我和三个外(女)同住。(我姐姐从部队转业后,分配在安徽合肥工作,于是三个小孩送到苏州,交由我母亲养)

1959年冬,三个孩子分别已是六岁、五岁和三岁。当时就在鸭蛋会所属居委会主办的这座托儿所上学。清楚记得当时的居委会是几名热心肠的居民组成,绝大多数为女性,都是居民们自己选出来的。这些委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是为民服务的精神,那是相当高尚无私。

居委会除了办公地点是由区政府安排之外,委员们是没有任何报酬的,纯义务为民服务那时,除四害卫生运动防火防盗发放油票、粮票、布票、糖票等等票证处理邻里间的大小琐事,都是居委会干的。这些委员们做事认真亲民,深受大家拥护和爱戴。

那个年代,比较大的工矿企业和单位都有自己的托儿所,方便职工子女入托,而没有单位的居民,他们的不能去居委会急居民所急,想方设法借租了鸭蛋会中一座私家庭院,开办了托儿所。请了三位有文化的阿姨当老师接收居民中无法入托的三到六岁的小孩,每个小孩每月只要交两块钱的学费用来支付老师的工资。

小朋友每天上午八时入托,中午十一时由大人接回吃中饭,下午一点再送去托儿所,直到五点钟放学再由家人接回。老师根据年龄把小朋友分成二组一组是三到四岁;另一组是五到六岁。三到四岁的小朋友每天以游戏、听故事、唱儿童歌曲为主,辅以学习一些方块字五到六岁的虽然也是以玩为主,但考虑到马上要进入小学读书,所以也安排识字和教一些唐诗、三字经之类的内容。老师也经常给这些小朋友阅读小人书,培养他们阅读兴趣,例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岳飞》等。这些小人书上的插图栩栩如生,小朋友都抢着看,爱不手。

小朋友们在托儿所内玩“丢手绢”“找朋友”“搭积木”、“跳绳”“踢踺子”“跳方块”“刮画片”、跳“橡皮筋”等等游戏,常常玩得快乐无比,满头大汗。老师还经常讲黄继光、罗盛教、邱少云、董存瑞等英雄故事给他们听。同时还很注重给小朋友立规矩,日常的行为规范,诸如站如松坐如钟睡如弓,教待人接物的各种礼仪。不厌其烦教育他们堂堂正正做人。

记得小外甥每天上托儿所的时候可以带少许饼干,糖果之类的小零食,以备课间休息时食用。尽管托儿所条件相当简陋,许多玩具都"土”,但小朋友们玩得有滋有味,没有人想学,一到早晨就催着大人托儿所,下午放学又不愿意离开。当时我正在读高一,经常替母亲去接三个外甥,托儿所的点点滴滴我都记忆犹新。

image.png

1972年,母亲(前左)和她的外孙女(前右)

回想起来,那三位阿姨都没有学过什么心理学、教育学之类的东西,文化程度充其量也只是高中毕业或初中毕业。按现在的眼光来看,文化程度太低,但是他们在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却能注重对孩子人品日常行为的教育教学中以游戏活动为主,寓教乐,既有传统的教育痕迹,又不压抑孩子们好动好玩的天性。活动内容安排丰富多彩,孩子喜欢的不得了,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三位阿姨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自己的心肝宝贝。最让人惊叹的是,不知这三位阿姨有什么魔法,孩子们一接触她们,就跟她们特别的亲,分不开似的。相比现在的有些幼儿园,鸭蛋会的那个托儿所简直不晓得要好到哪里去了!

上面的照片就是我母亲某日下午去接她三个外孙(女)放学,三个小家伙粘着老师不肯回家,母亲好说歹说都不管用,老师见状想了个办法,就说:“老师给你们和外婆一起在院子假山旁边拍张照片,你们再回家。是便有了这张合影

如今,我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但每每翻看到这张照片,总禁不住回想起托儿所小朋友们灿烂的笑容和三位阿姨慈爱的脸庞!

image.png

作者近影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