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焕发新活力——礼耕堂改造纪实

发布时间:2022-09-22 浏览次数:1626次

苏州自古便是鱼米之乡、人间天堂。宋明以来,不少达官显贵、名人雅士、绅衿富商移居苏州,在苏州建园筑宅。遍布于苏州大街小巷的民居宅院,也大多粉墙黛瓦,很是风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留下来的这些老宅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粉墙斑驳,屋檐沧桑,窗柩陈旧。

苏州现存的老宅中,有很多是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如卫道观前潘宅,规模宏大,现存五路七进,以礼耕堂正厅为中轴,粉墙黛瓦,木梁架结构,高大亮,庄重大气,在苏州首屈一指。原有8座砖雕门楼,至今尚存7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较为罕见,在江南古宅中居于榜首卫道观前潘宅,这也是苏州人常说的“富潘”宅院从康熙四十五年1706先祖潘麟兆创业,十几代人重拼重读、商海弄潮延至其长孙潘文起一代,历时近百年终成大业。乾隆四十八年(1783),潘家耗资30万两白银,历经 12年,翻建卫道观前宅地扩至13亩,建筑面积 7500 平方米,坐北朝南、五路七进,巍峨气派。那块浓缩了潘家祖训“诗礼继世,耕读传家”的牌“礼耕堂”被高高挂在大厅,卫道观前的1号到8号自此随了潘姓。

到了清晚期,潘家衰落,开始割售部分宅院,后又遭火灾、移建,庞大的宅第已经变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1958年,潘宅部分房产归国家有,大部分散为民居局部被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使用中路门厅、轿厅、大厅则由苏州振亚丝织厂用作粮油经营部、工及老年之家。1995年振亚丝织厂厂部关停后,这一部分直管公房即被收回。

2001年6月,苏州市公房管理部门对潘宅西一路北面的第五、第六进的楼厅,第七进的平房进行了修复。2004年,又对中路轿厅、正厅礼耕堂、西一路第一至第四进及备弄进行了修复。所有房屋按原样维修,尽量少换或者不更换原构件,原使用单位退出的房屋修复后不再作为民居,由文化单位租赁使用。修复工程的重中之重在礼耕堂,所幸除门窗外的原构几乎都完好无损。修复时,将原来作为工厂时的水泥构筑物全部仔细剔除,厅堂中间破碎的地面重新用陆慕御窑金砖铺设,两旁仍然以原方砖拼补。天部分铲除了杂草、杂树尽量利用原石板铺。对砖雕门楼只是进行了加固,没有专家论证的修复方案前,不对门楼上损坏的砖雕进行修复。

2005年8月,苏州市公房管理部门又对中路北面四、五、六进楼厅及中路以东二路中居民租住的面积为4385平方米的直管公房作解危修缮,进行了屋面整修、墙面修补等常规保养性维修保护,确保居民安全正常使用。在保护利用的实践中,建筑和空间结构的修复是一个技术问题,相对来说是容易的,但是在开发使用中,更需要思考如何修复蕴藏在建筑形态中的生命气息。礼耕堂的开发利用着力点在“苏式生活”,以场景构建和生活方式体验架构现代与古代穿越时空的对话交流。

礼耕堂名号源自潘氏祖训,体现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中“家族传承、血脉相连”的精髓,与苏州城市建设的宗旨:“让古城在保护中创新开发”完美契合;礼耕堂院落设计建造以及潘氏族训内涵形神兼备地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族群传世文化中的一个代表性缩影,苏州城建博物馆选址于此。建筑依据潘宅原本的布局与轴线布展,分三路三进共七厅西路序厅、城纪千载厅、现代苏城厅、城市生长厅;中路城市会客厅、百馆之城厅以及西边路的临展厅。苏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紧随修缮的步伐,开展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礼耕堂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前后共计拍摄7次,收集照片档案128张。留下了礼耕堂改造的图片资料,也为一代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一、2003年古宅改造之前的礼耕堂潘宅

图片4.png

卫道观前1-8号礼耕堂潘宅 2003年07月17日

二、2013年古宅改造后的礼耕堂

图片2.png

卫道观前1-8号礼耕堂潘宅 201301月13日

三、2022年苏州城建博物馆落址礼耕堂潘宅

图片3.png

苏州城建博物馆  2022年04月18日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