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碧亭台水墨香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次数:1728次

作者:沈丽萍

留园秋色(应志刚摄影).png

留园秋色(应志刚 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这座有着二千五百余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风物清嘉、经济繁荣、人文荟萃。优越的自然条件,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无数追求极致风雅的城市山林生活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造就了这座园林之城。

苏州园林是文人的写意山水园。园林主人及其师友多为饱读诗书、富有学养之人,他们在精心营构的桃源乐土之中,或诗章吟咏,或娱情翰墨,留有大量诗文书画。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留园的主人刘恕极爱书画收藏,其次子刘运铃热衷绘画,所留存的一幅清代拟古山水镜片,虽不及文征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久负盛名,然探析此画,似与古人咫尺相对,别有一番。

刘运铃摹古(苏州园林档案馆藏).png

刘运铃摹古(苏州园林档案馆藏)

这幅山水镜片为苏州市园林档案馆馆藏,宽39.5 cm,高143cm,采用松烟墨。刘运铃,字夑堂,号小峰,曾拜师王学浩,所居寒碧山庄(即留园),饶有泉石花木之胜。王学浩(1754~1832),字孟养,号椒畦,苏州昆山人,客居寒碧山庄十余年,幼时学画于王原祁外孙李豫德。王原祁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得其祖父王时敏真传,继承家法,以“元四家”之一、自号大痴道人的黄公望为宗,又亲授外孙。

刘运铃学画于王学浩,画风承袭“四王”,因而此幅山水作品用笔苍劲,线条简古,皴擦渲染各具家数,古淡之气溢于楮素。画中亭台未有人物,与王原祁画风一脉相承,风格清逸独特。从画上题跋可知,原画没有署款,刘运铃长子刘懋功(号竹漘),传承家学,珍藏此画。丙申(1836)秋仲,程庭鹭题跋补款,并钤有程庭鹭名章,分别为白文“程氏序伯”、朱文“庭鹭私印”。

程庭鹭(1796~1858),清代诗人、画家、篆刻家,生于江苏嘉定,先祖世居南翔。他与常熟籍画家、诗人蒋宝龄等为诗画友朋,时有交往。蒋宝龄在《墨林今话》卷十八专门记载程庭鹭:“程蘅乡,名庭鹭,字序伯,嘉定诸生……其画清苍浑灏,逼近檀园……往来吴越间,名益噪”。蒋宝龄不仅介绍了程庭鹭的生平,还高度评价他的画作堪比“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号檀园)。此外,程庭鹭兼善篆刻,其铁笔由“浙派篆刻”开山鼻祖、“西泠八家”之首丁敬,“小心落墨,大胆奏刀”的黄易上溯到秦汉,世人嘉许。

程庭鹭书画、篆刻颇有造诣,还是“娄东七子”中重要的诗人,与同时代的诗人、画家多有酬集唱和、参论赠答等交流,兴至挥洒,创作了不少题画诗。他为刘运铃这幅山水画题道:

寒碧亭台径未荒,屡从烟墨识痴黄。

玉山清峭愁归鹤,零落人间一瓣香。

此诗既提及了画作的来源,又道明了作者的师承关系,还联想了画意画境,耐人寻味,挹趣无穷。诚如其所言:“……诗中画,非善画者莫能拈出,画中诗,非工诗者莫能点破。第画无不可诗,诗容有不可画……”。此诗实为诗情入画,诗境如画之妙笔。

诗中首句所指“寒碧”,即寒碧山庄。清嘉庆二年(1797),刘恕购得徐氏东园,移居苏州阊门外上津桥花步里,加以修葺扩建,谦称“花步小筑”。因园内多植白皮松、翠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又韩菼曾以“寒碧”名其轩,为慕前哲之风,园名寒碧庄,俗称“刘园”。清光绪年间,园归盛氏,取谐音更名“留园”。没有刘恕对书画的痴迷,或许也就没有刘运铃拜师学画的故事。

刘恕(1759~1816),清代收藏家,字行之,号蓉峰,又号寒碧主人、花步散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东山人。其好书法名画,性嗜花石,于寒碧庄筑建传经堂以藏先世图籍,整理书画收藏目录十卷《挂漏编》。并集古今法帖,延请工匠勒石环置壁间,其上多钤有刘恕字号印章,荟萃了历代名家书法的石刻计379方,墨色与文采齐飞,艺术与意蕴并美,遗年成珍,为留园镇园之宝。又聚奇石十二峰于园内,治印“一十二峰逸客”,自号“一十二峰啸客”以自娱。嘉庆七年(1802),王学浩为刘氏作《寒碧庄十二峰图》(上海博物馆藏)。

相比王学浩写实的《寒碧庄十二峰图》,园林档案馆馆藏的这幅作品为园林主人的写意之作,流传有序,又有名家题跋。从补款内容看,所涉人物较多,足见刘氏家族对书画传承的重视。

而今,珍藏于园林的历代主人手迹寥寥可数,这件作品融诗书画于一轴,实属苏州古典园林“长留天地间”的凭证,不失为研究园林文化的原始资料,赓续园林文脉的特殊载体。它是园林主人的诗心画眼,是飘落寒碧亭台的一瓣水墨馨香。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