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前的一场迁徙 | |||||
|
|||||
作者:叶永怡 苏州广济医院旧址位于广济路286号,老苏州称之为“四摆渡”的地方。1895年,美国医生惠更生(James R.Wilkson)在苏州齐门外洋泾口塘岸购置土地,创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精神病治疗机构之一——福音医院。1919年,惠更生在四摆渡另建更生医院,并任院长。抗战期间,更生医院关闭。1951年末,苏南康复医院在此成立,主要收治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伤病员。1958年,医院改名为苏州精神病院。1984年,改称广济医院,沿用至今。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苏州精神病院一分为二,迁移到江北南通。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969年,江苏省落实领导指示,苏州精神病院接到赴南通的任务。医院的医护工队伍和行政人员,以及仪器设备,均一分为二,一半留在苏州,一半迁往南通,建设南通地区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当年的12月13日,一支由唐自强院长率领的船队从京杭大运河畔启航。这支船队载着苏州精神病院医护工队伍及其家眷数百人,还有部分医疗器械设备。据相关档案记载,去南通的72人包括:院领导及行政干部6名,主治医师2名,医师10名,护理干事1名,护士长2名,护士27名,医技人员5名,勤工19名(包括炊事员)。 苏州精神病院赴南通人员72名(苏州市档案馆馆藏) 这支特殊的队伍从苏州广济路家属住宅区花园饭店出发,扶老携幼,搬上家当,从医院南面的运河边临时搭起的跳板上船。数百人别离故乡,运河边一时人声鼎沸,依依惜别之际,孩子们还在嬉闹……随行的家属中有年迈的父母,有学龄期的儿童,最小的三个孩子未满周岁,尚在襁褓之中。 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船队由江阴船闸驶入长江,再进入南通船闸,抵达了九圩港。该处距南通市区十一公里,属于偏僻的郊区农村,是南通地区商业专科学校旧址。 商业专科学校的宿舍楼成为遮风挡雨的新家,除此之外,一切都要白手起家。比起苏州已建成数十年的医院,比起花园饭店,条件十分艰苦。学校大院处于低洼地,长江堤坝与洼地的二层楼房顶相平,大潮来时,每家每户房间的地上湿漉漉的。农村没有自来水,只能饮用长江水,周围没有集市商店,各家各户生活所需的食品、煤炭、日用消费品均要到距离几公里外的天生港去采买。 苏州精神病院的干部职工克服艰苦的条件,立即投入到新医院的建设中。在南通地区领导的关怀帮助下,新建了门诊部、改建病房、药房、供应室、洗衣房、食堂、浴室,又建起了进修生宿舍、观察室病房。南通地区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在南通九圩港拔地而起,成为南通地区首家精神病治疗机构。 南通地区十分重视新医院的建设,关心来通苏州同志的生活。医院提高了级别,成为南通地区直属医院,给医院配备了专任党委书记、划拨了土地、调拨多种车辆,包括救护车、卡车、小汽车、拖拉机,还帮助建小水厂、水塔等,为医院开通了专门的公交线路——10路车。 新院建成后,除了门诊,还陆续派出巡回医疗队赴南通六个县区,建起精神病三级防治网,连续开办省级进修班,培养了一批批县级医疗护理骨干,为六个县区建起精神病院。医护人员还为周围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附近乡村的农民、水利设施上的职工有小毛小病,都来医院就诊。 职工们利用业余时间垦荒种菜,还种下了水杉、泡桐,美化环境,种下了苹果、桃子、山芋、花生等果树和作物改善生活条件。医院添置了露天电影放映设备,为职工增加秀秀娱乐内容。每到放映日,周围乡村的老百姓纷至沓来,操场上挤满了人。露天电影不仅为职工及乡邻喜爱,也在郊野僻乡传播了文化,医院与周围群众关系更加和睦。 比起成年人,孩子们的生活更辛苦。去九圩港小学,单程走一点几公里路,到天生港第五中学单程步行一个多小时。孩子们每天早出晚归,背着书包拎着饭盒赶路上学,日晒雨淋、风雨无阻。 南通四院的前身是南通地区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苏州的孩子们在学校听不懂老师、同学说的南通话,向家长诉说,大人孩子都十分着急。经过多方沟通,老师和当地同学开始努力讲普通话。渐渐地,孩子们不但能听懂南通话,也会讲一口地道的南通话了。虽然在家里,还是会说吴侬软语。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由苏州派往南通的干部、医疗人员和职工建起的南通地区神经精神病防治院,逐渐发展成长为一所综合性医院,2005年10月更名为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院址也从九圩港迁至城港路,而精神科仍是其专长。 如今,从苏州派赴南通的老领导、老医生、老职工都已走入暮年,他们的奉献和奋斗,应该永远被铭记。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