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风物:冬酿吴酒腊月香

发布时间:2021-12-20 浏览次数:1547次

作者:吴瑜

江南原野上的冬天,北风从面庞扫过,寒意透心入骨。这时候就要来一碗升腾着热气的家酿甜米酒,喝下去,心口热烘烘的。农家自酿的米酒要及时饮用,不能久放,加热以后口感更好,酒香催发出来,舒筋活血,祛寒提神,也是对一年辛苦的犒劳。

甜米酒妇孺皆宜,同样是地道的江南家酿,通常在腊月里酿制的老白酒则更有劲道。老白酒与甜米酒最大的区别是几乎不带甜味,但是入口香绵,余味纯正悠长。近年来,张家港凤凰镇等地的传统米酒酿制工艺还申请了非遗。

酿制腊酒的习俗传自久远的年代。陆游的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耳熟能详,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也有描写:“煮酒春前腊后蒸,一年长飨瓮头清。廛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瓮头清”是一种民间酿制的米酒。“秫米”指白秫,也就是糯米。在范成大的时代,官府酒禁甚严,城内酿酒受到控制,而苏州城外的乡村则私酿不绝。

江南农家自酿的米酒最大的特点是不用市场上卖的酒曲,而是用自种的酒药草,酿成的米酒性质温和,酒色清冽,口感绵软,也不会上头。春天的时候种上酒药草,夏末收割晾干,白露时节开始做酒曲。此时较低的气温很好地抑制了酒曲之外其他菌种的繁殖和生长。酒药草熬出汤汁,拌入米粉。将米粉揉成团,发酵、出窝、晒干,做好的酒曲像一个个小圆子。 

立冬以后,西北风吹过,就可以动手酿酒了。选取当年收获的新米用水浸泡,再用清水冲洗,蒸熟以后摊开冷却,然后拌上酒药搅拌均匀,装缸压实,之后就是静置发酵、浇浆融合、压榨,投石灰澄清……工艺流程大同小异,但细节处多少总会有差异,如此家家户户的米酒就有了千百种不同的味道。

老白酒酿成以后要放置一段时间才能焕发出真正的香醇。立冬开始酿制的老白酒,正好冬至饮用。喝的时候如果打翻在手上,会有粘粘稠稠的感觉,非常醇厚,这就是最纯正的冬酿酒。

苏州酿酒历史悠久,《说苑》中有伍子胥劝谏“吴王欲从民饮酒”记载,并留下了“白龙鱼服”的成语。范成大《吴郡志》记载,春秋时有“苦酒城,在鱼城之西南,有故城,长老云‘筑以酿酒’”。明代诗人高启还曾经在此怀古,题诗讽咏。

唐宋以来,吴酒成为美酒的代称。刘禹锡《酬乐天衫酒见寄》诗云:“酒法众传吴米好,舞衣偏尚越罗轻。”证明唐朝苏州的酿酒技术广为流传,作为酿酒原料的苏州地产优质稻米评价很高。宋代张能臣《酒名记》记载了苏州出产的两种名酒:木兰堂酒和白云泉酒;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则记载苏州出产齐云清露酒和双瑞酒。宋代也用太湖洞庭两山出产的柑橘来酿酒,《吴郡志》记载:“真柑,出洞庭东、西山……安定郡王以酿酒,名洞庭春色。”

明清两朝苏州是江南酿酒中心,出产的三白酒最为知名。谢肇淛《五杂俎》说:“江南之三白,不胫而走半九州矣。”何谓三白,顾禄《清嘉录》有说明:“以白面造曲,用泉水浸白米酿成者,名三白酒。”白秫就是糯米,苏州人称之为白米。苏州出产的三白酒,又以“顾氏三白酒”最为驰名。王世贞《酒品前后二十绝》中有云:“顾家酒如顾家妇,玉映清心剧可怜。嗣宗得醉纵须醉,未许狼籍春风眠。”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了清代苏州酿酒的主要地点:“新郭、树塘、李墅诸村,比户造酿,烧糟发客。横金(今名横泾)、下保、水东人并为酿工,远近皆用之。”绍兴酒崛起,苏州逐渐失去了酿酒业中心的地位,主要产地也转移到了横泾和陆慕等地。

清道光年间出生的柳商贤在《横金志》里说:“烧酒出在横金者为贵。”得益于地产优质米、麦和纯净的太湖水,横泾烧酒“其酒清如水,浓香四溢,辛而不霸”,深得好评。据《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酿酒业及其“土烧”》一文载:上世纪三十年代,苏州有十多家烧酒行,南浩街吴万顺(吴子深家开设),山塘街张信号,上塘街汇源,南新路德顺等都是赫赫有名的老字号,各家都派员驻横泾收购烧酒。横泾镇的万森酒行在上海辟有专用码头,足见产销之旺。

1947年,江苏区货物税局吴县分局查验货物税报告表(苏州市档案馆藏)

I04-005-0131-220_01.jpg

张信号

近年来,有商家尝试复原横泾老烧,重现旧日吴酒之味;回身去江南乡野寻找传统的家酿米酒的人也越来越多。价廉物美之外,家酿的米酒里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味道——乡愁。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