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档案馆简介 | |||||
|
|||||
苏州市档案馆组建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市档案馆于1949年筹建、1959年成立,市档案局于1980年成立,1983年局、馆合并,为苏州市委直属事业单位。2019年,原市档案局(馆)行政职能划转给市委办公室,市委办公室加挂市档案局牌子,市档案馆为市委正处级直属事业单位。 苏州市档案馆为国家一级档案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均接待查档1万余人次,现设机关党委和9个职能处室,使用编制33名,目前馆藏624个全宗,档案数量516619卷、434164件,资料59274册,照片70740张,以文书档案为主,专门档案、科技档案及照片、实物等特殊载体档案占一定比例。馆藏起止年限为1447-2022年。下辖事业单位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成立于2008年,是全国首家集中保管转改制企业档案的事业单位,馆藏档案近265万卷,被誉为转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的“苏州模式”。 苏州市档案馆现存最早的档案是形成于明正统年间的砖刻实物档案,最具地方和历史特色的是形成于1905-1949年的苏州商会档案和征集进馆的过云楼家族档案。苏州商会档案(晚清部分)、苏州市民公社档案已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苏州商团档案、东吴大学档案、苏纶纺织厂档案、同业公会档案等被评为江苏省珍贵档案。 近年来,我馆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用档案讲好中国故事。2015年,国内地级市首家“中字头”专业档案馆——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获国务院办公厅批复设立,2021年将建成投运。2017年,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申报的“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与“甲骨文档案”一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填补了我市《世界记忆名录》的空白。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李明华表示“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不仅让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中的精粹在世界文明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也是档案部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地主经济和文化繁荣兴盛的优秀范例。省、市领导专门批示,给予肯定并祝贺。2018年,世界记忆项目苏州学术中心挂牌设立,成为世界范围内第5家学术中心,推动了我市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迈入新阶段。 苏州市档案馆不断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弘扬档案文化,连续5年成功召开国际档案学术研讨会,为苏州档案赢得了全国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编撰各种文献、参考资料,“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过眼烟云——过云楼历代主人手书精粹》丛书,中国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系列成果获省档案开发利用特等奖。公开出版了《苏州商会档案丛编》《苏州商团档案汇编》《百年商会》《馆藏名人少年时代作品选》《馆藏名人相册》《馆藏名人手迹选》《苏州丝绸档案汇编》等。 我馆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档案大家庭,成为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会C类会员,每年参与国际档案理事会年会,赴海外开展学术交流、举办丝绸档案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搭建档案文化桥梁,受到国家档案局主要领导高度肯定。研究成果《用户感知视角下苏州民生档案信息服务建设研究》入选四年一届的第十九届国际档案大会成果推介。 苏州市档案馆新馆位于姑苏区北园路269号,2016年7月建成投运,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库房面积近1.1万平方米,地上3层、地下2层。新馆毗邻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和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与苏州名人馆、苏州丝绸博物馆等相望。在多地将档案馆新馆迁建新城的形势下,苏州市档案馆重回寸土寸金、文化氛围独具的古城区,体现了苏州崇文重史的传统和便民优先的理念。 苏州市档案馆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连续六年获评全市机关综合考核第一等次,查档窗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江苏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档案工作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支撑。 2023年4月17日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