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书品:文华俊气,杏坛赓续——《民国苏州教育档案选编》序 | |||||
|
|||||
作者:蔡斌 编者按:《民国苏州教育档案选编》在6月10日, 苏州市档案局、苏州市档案馆举办的国际档案日主题宣传活动中首发。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该书的序言,一窥民国时期苏州的教育概况吧。 崇文重教,历来是吴地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历史上来看:春秋时期即有通周礼、闻韶乐的延陵君子季札,还有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被誉为“文学第一”的南方夫子言偃。汉唐之间,顾陆朱张,士族家风不坠;白韦刘崔,刺史例能擅诗。北宋名臣范仲淹捐家产、兴府学,延当时大儒胡瑗主持学政,开创苏湖教学法,苏州遂渐成人才渊薮,在科举一途上表现尤为突出。迨及明清,市井繁华,文教日昌,书院林立,才俊辈出,尤以状元多产传为美谈。而近世西风东渐,新式教育代兴,自晚清至民国,于风云激荡、世事多艰的新旧转型过渡期间,一方面是新式学制在本地的教育实践中逐渐确立、不断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教育名家和名校,培育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时代人才;另一方面苏州教育整体上又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元同时在不断调适中展现活力的气象:教会教育与寺庙兴学并立,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与行业办学、商绅助学并立,国民公办教育、女子教育与士族家学、私塾教育并立。民国教育在苏州历史进程中吐故纳新,承前启后,其发展脉落亟待梳理,经验教训亟待汲取,精神智慧亟待发扬。
民国教育档案是苏州市档案馆的特色档案,数量可观,内容丰富,共有吴县教育局、东吴大学、振华女中等七个全宗近千卷。馆藏吴县教育局全宗档案时间跨度为1906—1949年,包括晚清科举制度废除后所沿革设立的长元吴劝学所(1911年)、吴县劝学所(1918年)、吴县教育局(1923年)等地方教育主管机构存留的相关档案,其涵盖内容也相当广泛,类型多样,既有教育行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内容,又有宣传贯彻教育法令法规、学校章程、登记备案、教育期刊等内容。行政教育方面包括吴县教育机构设置、调整及人事任免;教育经费及财产的调查统计;各级学校教职员情况及学生数;校产收支统计;城乡私塾办学情况及学校更名、恢复等相关公文;上至省教育厅、下至所辖各校的往来公文公函;与省政府、县政府以及参议会往来文档等。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有各类学校办学备案、校董会成立与改组、校产基金来源及使用状况相关文件;各类校史、学校概况、教育概况、教职员聘书、学生毕业证书、成绩单、同学录;校际往来、社会教育机构和相关公共场所及民众学校文档。还有相当一批全国和省厅的教育法令汇编、正式出版的各类教育杂志、本地各类学校自行编辑的校刊、级刊以及特刊、纪念刊等。此外,还有东吴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私立江南大学、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苏州振华女学校六个单独的学校全宗档案合计299卷,其间所涉像东吴大学的早期教会办学及其中国化、抗战期间国立教育学院以及光复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社会教育实践、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倡导国学为本的特色教育、苏州振华女学校的女校教育均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奇彩纷呈、值得探究的典型个案。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伯乐中学是为纪念革命烈士汪伯乐而建的,故档案中所蕴含的校园文化体现浓郁的革命色彩。伯乐中学的校徽呈三角形,底色是黑色,上边是一滴血,伯乐中学四个字是白色,其意为:“黑的是铁,红的是血,白的是光。烈士:用铁般的力,洒鲜红的血,扬民主的光……彰烈士于千秋,传校史于无疆。”伯乐中学的档案让我们了解学校的由来及校徽的意义,而1947年联全国教育科文组织来苏等档案则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认知价值。像1947年的《欢迎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远东区基本教育研究会议代表莅苏欢迎词》、《远东基本教育会议代表莅苏参观日程》及1948年的《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举行两种竞赛计划》三件,反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初期即与苏州教育界积极交流、良性互动的具体状况;1933年的《小学社会科成绩报告》、1948年的《吴县私立中等学校视察报告》等档案,既对本地中小学进行了仔细详尽的调研考察并给出了很有针对性的意见,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当时苏州教育现场的全景式扫描;通过《吴县私塾调查简表》、《江苏省吴县私塾概况调查表》等档案,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时至民国,苏州当地的私塾教育仍十分普遍,尤其是在远离城市中心的集镇乡村,一方面是教育主事者深感私塾教育无论是在教育方法还是教学内容方面均与时代需求脱节,另一方面基层民众对私塾授教者的信任度又常常超过新式教育的从业者,个中缘由启人深思。另外1947年由民族资本家无锡荣氏家族所创办的私立江南大学档案中,还有一件由当时报纸剪贴而成的“校闻集锦”剪报本,汇辑媒体报道的学校信息约百则,以主题的形式详实反映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江南大学与纸媒的互动状况及媒体形象呈现,其中所涉部分报纸或为今世仅见。 本书所选民国时期苏州教育档案史料194件,均源自苏州市档案馆馆藏。编选时主要依据以下原则酌定内容:全面反映民国苏州教育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各层面教育状况与发展变迁,优先考虑遴选符合系统性要求的档案史料;充分体现教育体制的垂直结构和区域关联,适当考虑遴选符合全局性要求的档案史料;整体呈现民国苏州教育丰富多元的教育现象,酌情考虑遴选符合多元性特质的档案史料;重点关注对于苏州教育史具有特殊价值及其意义的文档内容,酌情考虑遴选满足研究性要求的档案史料。按满足上述系统性、全局性、多元性及研究性四方面的要求,将所选文档归为四大类,即:教育法规、教育综览、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每类再分若干小类,同类内容按先总后分与时间顺序相结合的方法编排。 以史为鉴,烛彰既往,照亮未来。《民国苏州教育档案选编》将体现爱国教育、励志教育、乐群教育、生活教育的内容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以期对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新发展时期的四史教育有所裨益。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