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不朽的青春——抗日女英雄朱凡 | |||||
|
|||||
作者:吕惠峰 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展柜中,有两份珍贵的档案资料。一张旧影令人瞩目:年轻女子身穿一袭雪白的坠地长裙、嘴角露出灿烂的笑容,这是江南女子特有的清秀模样。还有一份名叫陆慧卿的学籍表。这两份档案的主人,就是著名的沙家浜抗日女英雄——朱凡烈士。
朱凡,本名陆慧卿,祖籍浙江宁波,1919年生于上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她正在中学读书,受一二九运动影响,认识到国弱民穷的根源,从单纯希望民族独立,发展为对国民党统治当局的愤慨与不满。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她在上海清凉寺难民收容所和上海女青年会合办的难童教养所工作。1938年,她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雪影社,从此揭开了人生新的一页,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朱凡,她解释改名的缘由:“朱,是红色;凡,是平凡的意思。红色象征血染的光明,又代表着革命。中国青年就要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而流血奋斗。我要做一个为解放穷苦人民、实现革命理想而战斗的平凡战士。” 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1939年10月,朱凡毅然离开父母,来到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不怕艰险,积极工作。在陆家市小学担任校长期间,她与两位民运干部积极发动群众,白天教书,晚上教群众唱抗日歌曲、学习文化。还为花边洗烫作坊的女工争取权利,实行了八小时工作制,还使得老板不能随便开除女工。随后,她担任流动教师,并负责巡视各抗日小学的教学工作。不管烈日暴晒,还是刮风下雨,朱凡奔波在各个学校。1940年下半年,朱凡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建党建政工作,起先担任中共横泾区区委书记,后又调任辛莫区区委书记,并分别兼任两区民主政府的秘书。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蓬勃发展,日伪军高度紧张,于是对苏常太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残酷“清乡”,每天都有抗日的同志被捕、牺牲的消息传来。根据上级指示,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活跃在沙家浜地区的武装力量和外来民运工作干部相继撤离,朱凡也在撤离的名单之中。但她作为区委书记,率先垂范,不怕牺牲,选择留下,继续斗争。 1941年7月的一天早上,朱凡穿过封锁线到辛莫区辛庄的一个尼姑庵召集会议,因叛徒出卖,在掩护同志撤退时不幸被捕。敌人对她严刑毒打、威逼利诱,然而朱凡坚贞不屈,绝不叛党。面对年仅22岁的年轻女共产党员,敌人灭绝人性,他们用麻绳捆住朱凡的腿,拖在汽艇尾部,汽艇在昆承湖的芦苇荡中疯狂地横冲直撞,鲜血染红了湖水。芦苇荡在抽泣!昆承湖在呜咽! 这就是朱凡——江南的赵一曼,她用生命捍卫了崇高的信仰,书写了不朽的青春!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