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海情》到“苏铜情” | |||||
|
|||||
作者:宋晓成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致贺信。说起菌草,不由想起了去年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山海情》,在豆瓣上收获了9.4的高分,得到了不少好评。 《山海情》中,移民们从西海固地区搬迁到玉泉营地区,建设新家园;福建的菌草专家来到村里教村民们种蘑菇,又想尽办法为蘑菇寻找销路;福建的干部积极为村里人去福建打工创造条件……这些易地搬迁、帮扶助农、劳务输出、招商引资的故事令人感动。扶贫帮困,兄弟情深,在祖国的大地上演绎着无数这样的故事。 《山海情》让我们受到启发,心有所悟。一方面从剧情内容角度,1996年党中央作出了福建对口帮扶宁夏的战略部署,推进宁夏扶贫工作,其后的实践给予其他东西部对口帮扶工作一个好的样板和示范;另一方面从观众视角,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另一段美好的故事,那就是苏铜情。 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江苏省苏州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铜仁市,一段“苏铜情”开始了。铜仁市地处贵州省东部,隶属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片区。全市下辖2区8县,总人口440万,聚居着汉、苗、侗、仡佬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70.45%。过去,铜仁市10个区(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人数多、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艰巨是铜仁的真实写照。 苏州市和铜仁市签订了《苏州铜仁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两地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全面展开,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扶贫协作格局,呈现出了不少好案例。 从2013年至今,苏州铜仁结对八年,成效可观。党建引领,东西联建。姑苏区将“行动支部”工作法与江口县规范性支部建设相结合,在凯德街道黑岩村试点创建“花红黑岩”党建品牌;高新区金控集团对口帮扶万山区梅花村后,成立金控集团驻村临时党支部,参照苏州“海棠花红”党建工作模式,在当地开创“梅开花红”党建品牌。易地搬迁,教育扶贫。2018年,杨远浩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偏远山区搬迁到楠木园安置点。在楠木园安置点建设教育配套设施过程中,苏州吴中区对口帮扶德江县工作组引入资金400万元用于第七幼儿园硬件建设,让随迁子女实现就近入学。农业帮扶,专家助力。常熟对口帮扶思南县翟家坝村工作组投入400万元从浙江安吉引种“白叶一号白茶”,再选派农业专家、企业负责人等长期驻村,建成千亩白茶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村民既有土地流转租金,又有采茶务工薪金,带动了所有群众通过劳动致富。创新模式,科技扶贫。苏州布瑞克农业大数据公司为石阡县援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开创了“农业大数据+品牌农业电商”模式,助力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和精准扶贫工作。在与松桃县共建的农业园区里,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为茶叶基地提供有机生物硒营养强化技术,使该基地茶叶的硒含量从0.186mg/kg提高到0.272mg/kg,亩均直接增加经济价值7万元。劳务协作,招商引资。近五年来,苏州市组织500余家企业到铜仁举办劳务协作招聘会,促进贫困人口实现就业1.3万余人。此外,两地合作共建了10个工业园区、9个现代农业园区,2017年以来招引228家东部企业到铜投资,实际完成投资额209.01亿元,带动9630名贫困人口增收。农旅结合,乡村振兴。2018年11月,昆山市整合各项资金1500万元,与昆山旅游度假区、民宿品牌联盟“乡伴集团树蛙部落”发起范木溪树蛙部落精品民宿项目,采用“合作社主体+公司化运营+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分红”模式,打造“农旅结合+乡村振兴”东西部扶贫协作精品示范基地。 八年的扶贫帮困,八年的努力付出,终于结出丰硕的成果。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随着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铜仁10个区县全部脱贫摘帽,实现全市贫困县清零。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苏州在东,铜仁在西,两地相隔近1500公里的距离,山水相逢、情感相融,串连起一段协作的情缘;共赴使命、攻坚脱贫,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谱写一段奋斗奔幸福的美好故事。 ● 姑苏区 —— 江口县 ● 吴中区 —— 德江县 ● 相城区 —— 石阡县 ● 高新区 —— 万山区 ● 工业园区 —— 松桃县 ● 吴江区 —— 印江县 ● 昆山市 —— 碧江区 ● 太仓市 —— 玉屏侗族自治县 ● 常熟市 —— 思南县 ● 张家港市 ——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
|||||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