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州 商 会 档 案 介 绍

发布时间:2007-12-24 浏览次数:1425次
苏 州 商 会 档 案 介 绍

  二十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清政府的提倡保护,商会组织应运而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专司工商事务,并劝导各省商埠成立商会,以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发展民族工商业。光绪三十一年(1905),苏州于上海、天津之后成立商会。初名苏州商务总会(1905-1916年),后两度更名,即苏州总商会和吴县商会(1931-1949年)。1949年苏州解放,改为苏州工商业联合会。

  晚清商部明文规定,苏州商务总会统辖苏州、淞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直隶州各商务分会,与上海、江宁两地商会共管江苏商务。苏州商会成立后,与全国各大商会往来密切,互通情报,商讨对策,又与南洋各埠华侨所创的中华商务总会乃至日本、美国实业团体频繁的接触。加之它地处省城,并得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之优势,本身组织系统严密,领导层比较稳定,又直接控制着一支拥有千余条枪支的准武装组织-商团,建立了一种遍布全市的基层街道组织-市民公社,把自己的势力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在地方上处于特殊地位,发展成为与京、津、沪、汉、渝、宁等地商会齐名的全国著名的八大商会之一。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洗礼和社会动荡的冲击,至今完整、系统地保存近代商会档案的仅天津、苏州两地。目前苏州市档案馆馆藏商会档案3500卷,内容浩繁、数量惊人、实属罕见。它是苏州商会四十余年间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诸方面活动的原始记录和文件材料汇总,见证了苏州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的历史进程。

  苏州商会档案文件繁多,内容丰富,包括上行文书、下行文书、平行文书,文体格式均为旧体文言文,文种有咨、移、札、片、牒、呈、谕、批、奏、贴、电、函、图、表、及票据、簿稿等,而以呈文、批示、函电为主。纸质绝大部分为宣纸。在这些档案中,除反映其本身职能活动形成的材料外,还包括与江苏、苏州地方官府及清皇朝、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等的往来文件,与外地商会、其他社团的往来函件电文,下属商务分会、分所的禀呈节略等。内容涉及我国特别是江南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外贸、重大事件、手工业生产、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商业市场等各方面情况,是研究近代苏州历史变迁的重要依据。由于苏州商会档案所记述和反映的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丰富多彩的工商业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所以它与天津商会档案分别代表了我国南北两个不同类型的商会情况,弥足珍贵,引起了中外史学界的关注。其中晚清部分已列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之一。

  1905年,苏州商会在制定的《苏州总会试办章程》中明确了"以保护营业、启发智识、维持公益、调息纷争"为其宗旨。它以各行帮之会馆、公所为基础,迅速发展为清末以来苏州地方举足轻重的自治团体。据光绪三十四年的题名录记载:首届参加总商会的的有37个行业的1000户商号,及散帮各业,共1092户。下率常昭、昆新等28处商务分会。作为在地方上有影响和实力的社团,商会除侧重于"联商情、开商智、扩商权",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外,更是通过被它控制的商团、市民公社等下属外围团体和与学务公所、教育会等文化教育组织人事的交叉渗透,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社会治安、市政建设、卫生防疫、文化教育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管理权,参与并主宰了地方各项事务。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